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么理解这句话?

牧子闲话


先说答案

这句话体现了道家的玄同思想。

天地没有仁爱心,也没有冷酷心,天地根本没有分别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因此,圣人尊天道治天下,也应该顺应天地常然,不为人之妄为,而让天下百姓清净自化。

也正因为天地从不会偏爱哪一个更多些,也不会偏爱哪一个更少些。

因此,到了儒家那里,人伦效天伦,天道之德体现在了人道之德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子应该效法天地那样,让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偏私,否则就是不道。

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源头,正是在此。

一些解释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仁,是人伦之道,儒家之道。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人伦是效法天伦而来的。

正统的道家思想认为,儒家讲的仁义,讲化性起伪,不过是将错就错,并没有将社会回归到它正常、自然的状态中去。

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符合常然的。

刍,喂牲畜的草。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这里喻指,人类对于天地来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天地也不会特别的对待人类。

《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造,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天地,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心。

并不是天地不仁,天地无亲,因为天地非人,故无人之性情。

那么,什么又是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是指合于天伦者;

儒家的圣人,是指极于人伦者;

法家的圣人,是指达于权变者。

圣人不仁一句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家意义上的圣人。

天地对万物,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它们只是按照道来运转而已;

圣人对百姓,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他们也只是按照道来治理天下而已。

并不是圣人无仁,圣人无亲,而是因为圣人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所垂降的天象和造化,是福还是祸是利还是害,那只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己所作出的理解而已。


平凡285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这么说,很多人有疑惑:为什么天地把万物当做刍狗呢?为什么圣人把百姓当做刍狗呢?刍狗如此低贱,难道上天要虐待万物,圣人要虐待百姓吗?

这话要从“刍狗”这个词说起。“刍狗”是什么呢?李颐说:“结刍为狗,巫祝用之。”也就是说,是用刍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庄子•天运》中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也就是说,在刍狗尚未献祭时,用竹筐盛着,用绣巾盖着,巫师斋戒来来迎送;等到献祭以后,行路人践踏着它的头部和脊背,然后就被人捡去烧火做饭了。这表明,祭祀结束后,刍狗就变成微贱无用的东西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把万物都当做微贱无用的东西,不会对任何事物有所偏爱,当然也包括人。尽管人自认为是天地之灵,万物之中最为尊贵的生灵,天地也不会对人有所偏爱。也就是说,天地无所偏私,任由万物自由生长和繁衍,“万物霜天竟自由”。这样的“不仁”,却是最为大公无私。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根本的意思是,天地大公无私,大仁不仁,视万物为刍狗,无所偏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作为人中之圣,自然也是要效法自然,效法天地的。那么,圣人作为治理天下的王,对待百姓,也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以百姓为刍狗”,大仁不仁,大公无私,任由百姓自由生存发展。

事实上,老子的哲学,是最高境界的民本主义,老子心目中的圣人,都是内圣外王,不但自身修炼达到很好的境界,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而且造福万民,泽被苍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观,向来都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当为政者的作为合乎天道民心时,“水可以载舟”,人民便拥护你,支持你;当为政者的作为违背天道名时,“水可以覆舟”,人民便背弃你,推翻你。因此,民心向背是历代统治者遵从的根本依据。在往圣先贤的理想中,在历代圣王的统治下,顺应民心便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在这种政治下,民主吗?自由吗?博爱吗?这便是最高境界的“民族”、“自由”、“博爱”。

因此,与西方文化倡导的“民主”、“自由”、“博爱”相比,老子的“圣人不仁”哲学一点也不逊色,相比之下境界更为高远,时代也比西方早上几百年,而“刍狗”,更是老子参透天地、深入生活的妙喻了。

所以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活脱脱的纯粹的民本主义,也是人类民族、自由、博爱的最高境界了。


泰和道安


怎样理解这句话?必须通过对文章分析翻译,才能得出答案。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②。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③。

分析:

1、老子的《道德经》善用类比、,这一章以大类小,用“天地不仁” 类比”圣人不仁“。天地”动而愈出“,圣人“多言数穷”, 都是失德的表现。

2、结论:”不如守中“。

译:自然界“发脾气”的时候,万物就被蹂躏;权力无德的时候,就要生灵涂炭。天地之间(充满气体),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风箱,“闲置”的时候风平浪静,一旦动起来,动静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就如同人们)追求越大要求越高,失望就会越严重,不如顺其自然。

试译思路:

① 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自然界。不仁,(没德)发脾气——狂风暴雨山崩海啸之类。刍狗:蹂躏。圣人:权力。不仁:无德。刍狗:生灵涂炭。(前一“刍狗”是自然作孽,后一“刍狗”是权力作孽。)

②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虚:闲置不用。动:用,摇动。

③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多言(多闻):要求多,希望大。穷:落空。中:顺其自然。

小议:

1、文中的刍狗指祭奠用的草做的狗,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有猪羊祭。由此可见文中的刍狗只是祭奠的代表,泛指所有被祭奠物的无辜,引申为物质和生命被蹂躏。

2、对这句话的理解莫衷一是,焦点在“刍狗”。“刍狗”的作用是祭祀,祭祀的目的是有要求,通俗一点就是“要”,索取。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这不是不仁是什么呢?

答:

通过以上的分析、试译、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的这句话,是要告诉世人,德在自然社会中的重要性。ta是自然社会所有生命和谐共存的根本。离开了德,生命就会被蹂躏。


杨章林55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上(道)篇第五章中的一句话。这里的不仁,不是不仁爱,不仁慈的意思。这里的‘不’是‘无’的意思。天地对万物都是平等的,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无所谓仁爱不仁爱。对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一样,用了就用了,不会再去关注它。因为不关注,所以就不会干扰它,任其自生自灭。圣人(得道者才能称之为圣人)也要像天地一样,无所谓仁爱,要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不干扰百姓的生活。让其自生自灭,这才是圣人最大的仁。

要读懂《道德经》,有一点必须要明白。

《道德经》是二千五百年前写的。那时候的文明、文化、文字等的内涵、意义与现代是有很大区别的。就说道德这个词,在唐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词。道和德是两个各自含义不同的单独的字。道:是无,是天地万物之本,是大自然运行之妙义。德:是人类一切美好之品质。现在道德一词的含义与老子道德经中之道德的含义,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要读懂《道德经》一定要明白,不能完全用现代文字的含义去理解二千五百多年前《道德经》中的文字。多少要懂一点古文字。否则,是读不懂《道德经》的




吴言27



孤心淡1


何为天地不仁!天地滋养万物生命,是大慈悲大功德。

何为圣人不仁!老子把天地的奥秘告知世人,又教人知道道德的重要性,而诸子百家又把世上所有的理,又讲了个通透,究竟如何,则还要靠世人自己把握。

万物众生在老天面前是平等的,然生命万物在老天的眼里则都是生命,只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老天眼里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生在天地间,就都是有灵性的生命,只是人长了一付天人的样子而已,在尘世中被奉为百灵之首!人是讲道德有思想的,而其他生命有意识,而无思想更不懂精神道德!而万物生命,则是天地间不可却少的组成部分!而人则是世间的主角,则万物生命的表现是在为人而生,为环境而存在!那个人又会珍惜周围环境的一切,也是把生命万物当作刍狗,任意的支配摆布!可人也是有标准的,圣人也是人,有道德精神思想的,就有成圣的希望,而不懂道德精神思想意识的人,和周围的草木环境又有什么不同!其他的物质生命无需懂什么是道德,因为他们不是人,而人就必须要懂得什么是道德!若不懂道德,那是自己就站在了刍狗的行列,若不讲道德,那天地和圣人又如何看你在眼里,因你和周围的草木又如何有区别,人究竟如何,都是自己的选择。

则仁字不是天地和圣人要遵守的,因天地圣人已超越了仁字的范围,而仁字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已!在天地面前,人只是万物的一分子而已!则在圣人面前,不懂道德,没有正的精神思想意识的人,和天地间的万物又有何分别!是以!若想在天地的眼里不是万物,则在天地圣人的眼里不为刍狗!那就修养道德,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思想意识,从万物刍狗的形态走出了,紧跟圣人的脚步,做一个懂道德,有独立正的,精神思想意识的人!


手机用户宣德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用草扎的狗。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这是没有迫近与歧视之意,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天地没有好恶,宇宙间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其实,老子表达的真实意思,必须要理清天地,圣人,百姓,万物之间的依附关系。在道教世界里,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运转规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圣人是参悟天地,师法自然的,百姓在圣人的引导下,与万物相融相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道的最高原则,就是师法自然。因为天地是没有思想的,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是天和地的师从者,他的仁慈和宽恕对众人,也是一样,没有轻重之分。在一定的规则和环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地位都是平等,发挥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乐趣和幸福,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这才是圣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则。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纵横家,所鼓吹的以礼治国,依法治国,人为地强制措施。

因此,天地对万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圣人对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无为则无不为,不仁则至仁。可见,儒家与道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张,是相反的。直到战国末期,荀子的出现,才将道家的一些理念纳入儒家。


德雨50926495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中的名句似乎有些残忍,天地和圣人都不仁不义了,在他们眼里,百姓万物都成了刍草和野狗一样的低等生物,自生自灭,世间再无善良和博爱,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将成为一统天下的至高原则?

其实,老子表达的真实意思并不是和字面意思一样肤浅的意图,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就必须要理清天地,圣人,百姓,万物之间的依附关系。在道教世界里,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的运转变化的规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圣人是参悟天地,师法自然的,他们是掌握了"道"的人中翘楚,百姓在圣人的引导下与万物相融相处。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理想化的思想理念。所以,道家认为:"道"的至高原则就是像天地一样师法自然。因为天地是没有思想的,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是天和地的师从者,所以他也不可能对谁额外的仁慈和宽恕,因此,在一定的规则和环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的平等相处,发挥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乐趣和幸福,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这才是圣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则。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纵横家所鼓吹的以德(礼)治国,依法治国,兼爱,非攻,阖纵联横等人为地强制措施,因此,天地对万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圣人对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无为则无不为,不仁则至仁。

也有人认为:刍狗是指祭祀用的祭品,一种用刍草编织成的狗,如果以此为以据,则可以解释为:天地不仁,用万物的生死来作为祭品以显示自己主宰一切的伟大;圣人不仁,利用百姓对他们的崇拜来愚弄他们的思维来衬托自己的不凡!


弯眉柳叶刀e


个人认为

最重要的有两点:道德感召力,社会风气。

任何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会和相比而言比自己社会地位高,职务高,权利大,影响力大的人比较(或者说是自己比较尊重,相信,想成为那样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为人处世会影响一批人。

至于社会风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不排除有些意志力,意志力,信仰特别坚定的人。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我认为。

圣人。

在此应泛指那些有地位,有权利,有影响的人。如果他们言行如一,相信会有许多人像他们学习。

天地。

应该指的是天灾。如地震,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人们的生活最低水平出现问题。那么,势必会有些违法乱纪之事发生。

皆为本人观点。难免会有失偏颇。如有不正之处请留言。谢谢。


髆宛侯


天地不仁。天地即宇宙世界,是没有仁爱的,和万物一样只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万物于天地之间,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按自己的规律性运行,相互依存互不干涉,物竞天择,斑烂多彩,发展变化。天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无恩无怨,无爱无憎,公平对待万物。天若有情天亦老,规律行事是苍桑。这些内容就叫做以万物为刍狗。刍狗者,用草扎成的祭品,它是非生物,却又具有生物性,携带人的感情,肩负着祭祀的使命,完成与所有物一样的〈有无相生〉过程之形式不变性。它代表子物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之统一性,显示了老子的高明所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不仁,有规律而尊重规律,使百姓完成其使命和感情的双重任务。以刍狗为代表处理物物之关系就不会有遗漏了。

天地之间不就象个风箱吗!...........。只要掌握规律,就很容易收到风平浪静的效果。

《道德经》五章〈译文〉:天地没有仁爱感情之类的东西,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只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这就是它展示给万物的环境。万物在这个环境中,按万物各自的固有的规律性运行,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形成有序化系统化的宇宙世界。

万物者,是一个一个的存在着具有可数性;物物之间是有距离的;现在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时间的方法,是用能量撞击铯原子使它振动然后计算出耒,这就说明再小的物体之间也存在距离或空间。每一物都是“有无同一”有无相生的过程产物,过程具有过程象。空间是容物的空间,空间是能量㘯。(能量容纳场)。

圣人要效法天地,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搞那种等差的仁爱,使百姓自然而然地完成其感情和使命的双重职责。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鼓动起来风吹不止。就像天地之间的两种关系:物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千头万绪令人费解,不要报怨,再复杂不过像个風箱、它是有规律的,只要寻找规律,掌握规律,运适应规律,不被规律所迷惑。就像风箱的鼓风板放置中部不再抽动,就能風平浪静,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