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又到了畢業季,無數學子面臨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清華北大一直是中國學子心中的聖殿,清華北大的學生也往往被認為是人中龍鳳,前途可謂一片大好,然而數年前,清華大學程代展教授曾發表過一篇博文《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講述了他手底下的一個博士生放棄大好的科研之途,轉而去當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這讓他很是惋惜與不解。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後來這位清華博士生,詳細回應了自己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現在逃離科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他為什麼不願意走科研之路呢?對中國教育和科研又有什麼啟示?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從程教授的文章中我們可知,他的這個學生可謂天賦很高,本科就是清華大學出身,走的是直博之路,博士期間已經有十幾篇期刊論文、十幾篇會議論文和一本與他人合寫的專著,成果可以說是非常多的,而且他也獲得了去美國攻讀博後的機會。以這個學生的成績和履歷,將來入職國內985大學或者在國外發展可謂一帆風順,但他最終卻選擇了去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說起這個原因,這位學生主要講了三點。

一、遵從內心,喜歡安逸的生活

現在的年輕人更加遵從自我內心,也更加註重生活質量。原本他也向往過賺大錢,但日子久了他覺得還是安逸的生活更適合自己,錢夠花就行。科研雖然也算是一種較為安逸的工作,但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壓力在那裡的,和中學老師相比,這位博士生還是更喜歡後者多一點。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二、對科研已經厭倦

他為什麼厭倦科研呢?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從小就被教成了一個“乖孩子”,人家讓他做什麼他都會盡力去做好,事情雖然做的很好,但並不代表他一定喜歡做這些事。科研也是這樣,他雖然出了很多的成果,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他在完成他導師給他的任務時做出來的,其實從他的內心中,他對此並不特別的熱心。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時間久了,自然就越來越覺得厭煩。而且,他認為自己在科研上能力還是不足的,將來如果繼續搞科研的話,那勢必要不斷地出文章,沒有文章的話那麼職稱什麼的也就沒有,然而他對自己的評估是,寫的文章並不是頂級文章,而“水文”他也不想寫,與其在這兩者之間糾結,乾脆徹底放棄科研這條路。

三、當中學老師也有成就感

這位博士生說他在當家教的時候比他搞科研的時候有成就感,他曾幫助一個大一的孩子提高了微積分的成績,這讓他很高興。相反,科研並未帶給他什麼成就感,所以,當抉擇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跟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去當一名中學老師。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我們尊重這位博士生自己的選擇,但從他的故事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如今中國學術界裡的一些問題。固然,這位博士不想搞科研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失去了興趣,但在高校當中,沒有科研文章就沒有職稱這個現象卻是事實。本來,做科研就要有成果,這無可厚非,然而學術界當中依然還是存在不小的問題的,簡言之,就是人情關係重於科研水平。

施一公饒毅指出的科研現狀:人情大於能力

2010年,施一公與饒毅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一針見血地指出: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並不如與某些人拉關係重要。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那位博士就說現今學界有很多“水文”,即實際意義並不大的科研文章,而且有不少的“水文”都發在頂級或者核心期刊之上,至於能發表的原因,可能就是與所謂的“關係”有關。當然,“水文”再水,畢竟還算是科研文章,然而也有一些過分的例子,年初曾曝出一個新聞,核心期刊《冰川凍土》上發表了一篇對其導師師孃溜鬚拍馬的文章,引起軒然大波,最終期刊撤稿道歉,這都在說明這種問題。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科研待遇: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而且,這股風氣還會埋沒真正的人才,讓真正花時間花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的人得不到應得的待遇。例如,前一段時間不幸去世的武漢大學法學院教師徐祥,他已經教書20年,年已50,但卻依然是一個講師的身份,細查原因,可能就是與他本碩皆為211出身,又沒有出國經歷有關。但是,徐祥老師在武大深受學生的愛戴,口碑也很好,對待科研也很認真負責,但他只有一個講師的職銜確實讓人非常嘆息。

逃離科研成潮流,清華學霸一句話道破原因,竟與施一公不謀而合

結束語:科研創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知道,科研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研力量不斷壯大,一個國家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雖然我們國家在這幾十年中科研力量有了很大的進展,但其中透露的一些問題還是需要我們重視的。如何改善中國的科研環境,如何公正有效的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待遇保障,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唯有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科研的質量,從事科研的人數才會有質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