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導言:西漢景帝時期諸侯國聯合叛亂,這是西漢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七國之亂"後,西漢朝廷吸取教訓,從多方面對分封諸侯國的官制進行改制,並取得較大的成就。

西漢初期在秦朝的影響下,實行郡國並行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諸侯國,但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增大,並最終引發"七國之亂",威脅朝廷。七國之亂給西漢政府帶來不小的衝擊,之後西漢王朝吸取教訓,對諸侯國官制進行變革,總體呈現官員權力下降,諸侯國地位不斷降低的特點。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朝廷逐步收回諸侯對官員的任免權

西漢初期,諸侯國相當於一個小朝廷,諸侯王在國內擁有自行任免官員的權力,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員皆可以自行任免。此外,漢吏是朝廷在諸侯國內的代表,漢吏的權力若增強或保持不變,則表明朝廷對諸侯國的管理還在可控範圍之內,而在七國之亂髮生前,漢吏的職能權力被不斷削弱,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力下降,也暗示了動亂的發生的必然。文帝時,規定由朝廷任命兩千石的官員,適當地削弱諸侯王的任免權力。由二千石到千石百石,諸侯國的官員從被諸侯王組織利用以對抗朝廷到聽命於朝廷以監督諸侯王,顯示了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漸趨和諧,中央集權的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降低諸侯國官員地位

七國之亂後,天子意識到中央和地方的官職名稱相同,地位無異,相當於朝廷與"朝廷"並立的關係,對中央威脅較大,不能突出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與中央集權的特殊性。於是對諸侯國的官制進行改革,包括官員名稱,官員權力,官員俸祿等方面,並加強管理。在官吏名稱的轉變上,以丞相為例,諸侯國的丞相名稱經歷了由"相國"到"丞相"再到"相"的轉變。在官員俸祿上,戰後降低了官員的秩奉,這也意味著官員地位的降低。在官員權力上,官員印綬的材質有所改變。西漢初期,諸侯國丞相與中央丞相的印綬材質相同,皆為黃金;七國之亂後,丞相的印綬則改為銀質。在西漢後期,隨著諸侯國疆域的不斷縮小,相的地位和權力也越來越低,最終居於郡守之下。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弱化諸侯國官員的職權

戰後,諸侯國官員的職權也有了較大的轉變。漢初的諸侯國內部是有著較為完整的官僚體系的,百官公卿亦如朝廷。官員有兩大基本職能,輔正和治民。以輔佐諸侯王為重,治民為輕。七國之亂後,主掌輔正的一些官員被裁撤,輔正的職能減弱,治民則成為官員的主要職責。七國之亂後改革的分封制,可以說是實現了漢初分封諸侯的最初目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西漢的統治。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任用儒生為官

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下,地方對諸侯王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比對天子的要高得多,諸侯王勢力膨脹,聯合造反發動叛亂。思想上的分散性是造成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戰後為了重新樹立天子的權威,梳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運用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統",適合調整戰亂後分散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採用"君權神授"思想,加強君權,保障皇權獨尊,皇位至上;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策略,促進思想文化的大一統。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大量任用儒生為官,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加強思想上的統治,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綜上所述,七國之亂後,朝廷為了改變諸侯國勢力過大帶來的種種問題,通過對諸侯國官制的改革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以保證中央政府獨一無二的地位。在政治制度上,朝廷收回了對大小官吏的任免權力,增加漢吏來監督掌控諸侯勢力,並且轉變諸侯國官員的職權,使得職權逐步虛化,降低諸侯國官員的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則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大量任用儒生為官以教化民眾,實現思想統一,保證君權至高無上。這就改變了西漢初期實行分封諸侯帶來的弊病,加強了大一統。

為什麼說七國之亂後,是西漢又一次的大一統?

西漢前期諸侯國內部擁有獨立完整的官僚體制,外部操練軍隊,民心依附,政府權力過度放任,以致地方權力大於中央。七國之亂後,西漢進行諸侯官僚改制,諸侯國勢力逐漸削弱,使得最終集權於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