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历史迷猴神通:文章不写一字空

引:太医的两重含义

如果你是明朝最高级的医生,你可能就会遇上天下最难面对的患者。

在明朝,太医的一个涵义是太牛的医生,而太医的另一个涵义则是:太麻烦的医生

太牛,会让一个人荣华富贵,而太麻烦,则又会让他充军发配。

明朝的太医,即使是挤上了医学的金字塔尖,但站在金字塔尖依旧是高处不胜寒!

事实上,他们是在刀尖上行走,从前看备受尊荣,从后看,伴君如伴虎……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明朝的太医有两重含义

二、明朝最严重的医患事件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祐樘走完了短暂而有为的一生,跟随明孝宗而去的还有他创立的“弘治中兴”。

一朝明君把大明王朝推向正轨的一切努力,最后都因为一场“感冒”而功亏一篑。

01.把“感冒”治成绝症的太医

在治疗这一场皇帝的“感冒”中,太医院看似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但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该有的作为。御医刘文泰等人的“疑似误诊”,受到了广泛的谴责。

一代名臣吏部尚书马文升,是最先对太医进行弹劾的人,他的《追究庸医用药非宜明正其罪事》递到太子朱厚照手中时,弘治皇帝已经逝世了五天。

马文升认为,把皇帝的“偶感风寒”治成绝症的太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应该被“拿送法司”。

三天后,太医院管事太监张瑜、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太医高廷和终于吃上了牢饭。

调查显示,弘治皇帝感冒,太监张瑜为了收获“奇效”,勇敢地采纳了太医刘文泰搞出的新创意,而这创意直接让皇帝重病不起。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02.“创意”太医的下场

“创意”惹来了大麻烦,《明实录》里记载都察院对张瑜、刘文泰的宣判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张瑜、刘文泰的争辩不已,治死了皇帝的他们竟然逃过了斩刑,只被发配戍边。

而太医院另外一干并没参与这次诊疗的医生,却因为“坐视用药非宜,隐忍不举”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事实上,真实历史常常超出人们想象。从记载来看,御医刘文泰特长并不在行医,而在于人际关系。

而与此同时,身为太医院管事太监的张瑜,在为皇帝推荐医师时,更看重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刘文泰,却并不真正清楚刘文泰医术高低。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北京:弘治帝泰陵外景

03.“庸医”的幸运之处

事实上,张瑜一直在捉死,而刘文泰则始终在挖坑。《万历野获编》里记载了他们的关联:

文泰因此益与瑜相表里,于是援引专侍禁中,遇上及中宫有疾,无论内外科,具令文泰直入矣。乙丑之夏,上本以患热得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堪,以至上宾

老于世故,善于钻营,搭上了管事太监,几乎成为了皇帝信任的私人医生,刘文泰看到了作为当红太医的利益,却忘记了他庸医的本质。

事实上,如果医术平庸,给皇帝治病未必是一件聪明的事情。事实上,如果张瑜、刘文泰遇上的是朱元璋,他们的下场可能会很惨。

《明史》记载,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因医治无效逝世后,“诸医并妻子皆斩”。换句话说,在洪武朝,庸医刘文泰的下场将会是:全家问斩……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南京:朱元璋雕像

三、大明太医的另一面

即使刘文泰被发配到了广西,即使有人因为给皇家误诊搭上性命,但进入太医院依旧是很多行医者的梦想。

事实上,真正国家水平的医师,曾经抓住为皇帝治病的机会,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01.太医的至高荣誉

明朝太医中,有人能把皇帝医死,也有人能把皇帝治活,许绅就是幸运的一位。

嘉靖二十一年,朱厚熜遭遇宫变,面对着已经气绝的皇帝,许绅显示出了他的手段。《明史》记载当时的情形:

气已绝,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帝德绅,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赐赍甚厚。

许绅用猛药救活了皇帝,也因此收获了明朝太医里绝无仅有的荣誉:他拥有了从一品头衔“太子太保”,正二品实职“礼部尚书”!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历史迷猴神通:诚邀关注

事实上,在明朝的太医院里,靠给皇帝治病做到“高官”,甚至成为了一个现象。

除许绅之外,成化年间的蒋宗武也靠着医术做到了礼部左侍郎。虽然六部侍郎只是正三品,但从官阶来看,已经高出了太医院主官很多。

明史•职官志》记载了太医院的编制情况:

太医院: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属,御医四人(正八品,后增至十八人,隆庆五年定设十人),生药库、惠民药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从史料上看,当时院使是太医院正官,正五品。院判两名,是副官,正六品。换句话说,许绅和蒋宗武基本上实现了超越医学的身份逆袭。

而在太医院里,更多的人是通过行医挂上正四品官阶,其中以左右通政、太常、太仆少卿、顺天府丞

等闲散职务为主。

虽然这些职务都有位高权轻的特点,但实际上,即使是这些虚衔,依旧是多少进士们终生难达的高度。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太医的多少前程,都在一味药里

03.来自文官体系的打压

凭真本事吃饭的太医们,得到破格提拔其实合情合理。但他们体系外的升迁,却往往遭受到大明朝文官们的非议。

对太医的大幅度破格提拔开始于成化皇帝,于是在成化二十三年朱见深驾崩以后,礼科给事中韩重等立即上奏新登基的弘治帝,以求打压之前被升迁的诸多太医。

在韩重口中,任义、仲兰等人“俱以庸医滥叨重用,或因进药小效而冒受金帛,或以子弟假通医术而擅开军役。”但事实上,任义、仲兰等人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代良医。

弘治朝的明臣王恕,也是反太医晋升的一贯力量。弘治五年,名医王玉上奏请求升为院判时,就遭到了他的弹劾。

王恕甚至认为,王玉“不安职分,希求升授,于理不可,论法难容”,应该被拿送司法追究。

事实上,王恕等人打压太医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社会一贯的重文轻术,维护儒学正统的态度。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扁鹊画像

四、悬壶济世的大明“儒医”

事实上,在坚持儒学正统的文官们打压太医的同时,很多太医却是兼通儒学的饱学之士,他们甚至获得了朝野两方面的声望。

01.一世儒医的人性光辉

成化年间,太医周庚医术精进而又文业兼通,于是受到了一朝的尊崇。

周庚调任南京太医院时,首辅李东阳、名臣王鏊为他送诗,状元吴宽为他作序。吴宽在《家藏集》中记载周庚其人:

性喜为诗,与知己者酒间赋咏,终夕不倦。其摘抉古事,叙述人情,平实深秀,语多绝俗,每为词林诸公称赏。

事实上,吴宽甚至认为周庚的贤德比医术更加可贵。周庚故去后,李东阳和吴宽都为其作祭文,深切怀念这一位老友。

而名臣王鏊推崇的另一位太医刘溥,“虽官为医,而日惟以咏诗为事,风致甚高”,听上去很像是一位被行医耽误了的诗人。

而刘溥同样和士大夫交往广泛,在他的家中“文武雅俗,各得其欢,广座中,谈辩风生,听者倾耳”,简直像是明朝版的“雅典学派”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同仁堂:李时珍像

02.心系国家的良医:盛寅

“医者仁术”,古今中外的医家中不乏道德高尚的医学大师。永乐时期的太医盛寅,甚至于为百姓在明成祖前进谏。《明史》记载一件事:

一日,雪霁,召见。帝语白沟河战胜状,气以甚厉。寅曰:“是殆有天命耳。”帝不怿,起而视雪。寅复吟唐人诗“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句,闻者咋舌。

皇帝在吹嘘的战功,盛寅把功劳归于天命;皇帝在看瑞雪,盛寅借唐诗提醒皇帝天下还有穷人。在这里,一个心系天下人的仁德太医形象,跃然于纸面。

而事实上,一代英主朱棣甚至因此更加敬重这位正直的太医。《明史》还记载了另一件事:

他日,与同官对弈御药房。帝猝至,两人敛枰伏地,谢死罪。帝命终之,且坐以观,寅三胜。帝喜,命赋诗,立就。帝益喜,赐象牙棋枰并词一阕。

盛寅和另一位太医在御药房弈棋时,遇上永乐帝突然造访,皇帝没有怪罪他们,让他们继续对弈。盛寅连胜三局让皇帝十分高兴,于是他得到象牙棋枰和一首词的奖赏。

事实上,盛寅和皇帝交往多年,他曾经为成祖治好过风湿。在成祖最后一次出塞征战时,正直的盛寅曾经进行劝,但皇帝执意北去,结果成祖最终病逝在了榆木川。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明成祖长陵

五、“不为儒,则为医”

明朝的太医,通过医学造诣步入宫廷,在伴君如伴虎的职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们虽然能够妙手回春,但世上并没有长生的皇帝,所以他们稍有闪失也会堕入深渊。

当成功的太医名利双收时,失手的太医则被流放发配,性命难保。

虽然在以儒为先的传统社会中,太医们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事实上,他们的技能比起很多空头的科举文章更经世致用。

而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太医,于医术精进的同时,在儒学造诣上并不太逊色于当朝的名臣。他们不仅悬壶济世备受尊崇,甚至有时会心系家国。

在明朝,太医里出过刘文泰,但也有过盛寅、李时珍!

明朝太医的两重含义:玩火自焚者充军发配,医术精进者官至尚书

《本草纲目》

参考文献:

《明实录》、张廷玉等《明史》、申时行《明会典》、皇甫录《皇明纪略》、吴宽《家藏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郭昌远《明代太医院研究》、程彩萍《明代中后期宫廷医官生存状态探微》、马建民《明孝宗之死与刘文泰“妄进药饵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