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蔡襄在年轻时就告诫自己“使之一日载名其上,必能思而畏乎后人之指数吾名,犹吾昔之指数前人也。率以是而自勉。”步入官场后,他依然能做到言行一致、自律自省,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官、清官。蔡襄职业生涯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朝廷和地方之间频繁地调动,在朝廷,蔡襄仗义执言,不畏权贵,在地方主政,发展民生,誉满天下。

在朝廷,作为第一谏臣,敢于向皇上说“不”

宋朝的谏官权利很大,负有规谏朝政缺失、监督朝廷百官的重要职责,对朝廷军政要事和官员的任免都可以提出建议。而宋仁宗敢将如此重担压在蔡襄这个不过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的身上,足见仁宗对蔡襄的宠爱和信任。而蔡襄也声震朝堂,屡屡不避生死,敢于向皇上说“不”。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清平乐》剧照,左三为蔡襄


  • 佛塔不能修
  • 庆历四年,开封开宝寺发生火灾,安放佛骨舍利的灵宝塔被烧毁,朝野震惊。当时许多人甚至烧自己的手臂,剃去头发,表示对佛的皈依和崇敬。当时宋仁宗也潜心教典,笃信佛法,目睹宝塔被烧,心情沉重,就命人把灵宝塔下埋藏的佛骨舍利迎入宫中,准备恢复重建。

    蔡襄听到后,极力反对,连上四道奏章说:“如果舍利真有灵的话,为什么连自己的佛塔都保护不了?”还以“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为由,强调重修宝塔劳民伤财,不能做。最后重修开宝寺灵宝塔之议随之搁浅。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蔡襄像


    • 碑文我不写

    宋仁宗皇祐六年,宋仁宗最为宠幸的妃子张贵妃病逝,仁宗悲痛不已,不顾现任皇后尚在的事实和群臣的反对,为她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追封张贵妃为皇后,后来要在墓前立《温成皇后碑》,碑文也已经拟好,需要找一位书法高手来操刀。蔡襄工于书法,世人认为是当时第一,仁宗当时就想到了蔡襄。

    对于仁宗超规格为张贵妃治丧一事,蔡襄本来就一肚子不满,多次上谏阻止。如今还让他书写墓碑,蔡襄一点没含糊,直接怼了回去:“写不了”,几次催促都不干,仁宗无奈,只好作罢。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清平乐》剧照,左三为蔡襄


  • 诏书我也不写
  • 皇祐四年,蔡襄出任知制诰,赐紫金鱼袋,当上了宋仁宗的秘书,不仅负责起草皇帝诏令。还要担负皇帝顾问的角色。就在皇帝身边,前程不可限量。但这个蔡襄可没有摧眉折腰献媚皇上,反而总给仁宗添堵。

    参知政事梁适因结交内侍而当上了宰相,遭到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的多次弹劾。梁适的追随者奋起反击,上书宋仁宗指责御史滥用职权。

    宋仁宗左右为难,索性就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听从御史的建议,罢免了梁适的宰相职位,又以风闻之词为由,把三位御史贬出京城。

    当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贬三位御史的诏书时,蔡襄却认为御史不必担责,拒绝起草诏书,致使宋仁宗做出的决定,竟然无法完成诰命手续。贬谪三位御史之事随之泡汤。

    不过,宋仁宗面对蔡襄的“直”,表现出了真正的“仁”,面对处处跟自己作对的蔡襄,非但没有贬他的官,反而对他格外厚遇,主动赏赐蔡襄母亲珍贵服饰,亲笔书写“君谟”二字,安排特使拿着诏书,专程送达蔡襄的家里。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宋仁宗剧照

    主政州郡,修渠、建桥、卖农产品

    皇祐五年蔡襄任泉州太守,开始主持修建被誉为中国“海上第一桥”的洛阳桥。蔡襄从沿海群众搭石养蛎中得到启发,用种植海蛎固桥基,这是中国古代造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利用潮汐运桥梁的“浮运法”直到今天还沿用,成为世界造桥技术的伟大创举。蔡襄靠着这两种办法成功铺就了洛阳桥,为沟通福建南北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福建人民办了大好事。洛阳桥也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一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泉州洛阳桥

    蔡襄第一次出知福州时,就遇到百年不遇的旱情。他就发动福州百姓修复五塘,灌溉农田,使大片农田受益。 嘉佑二年蔡襄第二次在福州任职时,又下令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兴修水利。在闽县开通了护城河,即今日的晋安河——福州的运河。在侯官县“挖渠浦六十九条”,延绵125公里,除了灌溉农田外,还促进了水路运输和市场贸易的发展。在莆田,重新修建“南安陂”“太平陂”,灌溉大片土地。如今,近千年过去了,蔡襄当年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清代文人黄任还曾写下了歌颂蔡襄兴修水利的功德:

    <code>琅琊拓国夹城开,遂使三湖半草莱。
    六十九渠忠惠力,辛勤曾复五塘来。/<code>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太平陂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蔡襄对福建农产品发展的贡献。福建建安一带出产一种“小龙团茶”,是宋代皇室专用的贡品。蔡襄在前人制茶基础上,改进制作工艺,研制出更加精美的小龙团茶,还将自己心得撰写成《茶录》,成为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学名著。正是蔡襄的大力宣传,使福建茶叶在全国大受欢迎。除了茶叶,蔡襄还著有《荔枝谱》,这本书总结了宋朝荔枝的栽培技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荔枝的栽培学专著,这本荔枝界的“百科全书”,引起了世人对荔枝的喜爱,使莆田的荔枝身价暴增。

    揭秘蔡襄的全能人生(二):与皇帝处处作对,却对福建贡献良多

    《荔枝谱》

    结语:蔡襄在朝为官,不畏权贵耿直谏言;在地方执政,满腔热情为民造福,在水利、茶学、果木等许多领域卓有建树,是福建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