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太監在我國的古代的歷史長河之中,絕對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太監也被稱為宦官,宦的本意指的是天上的星星,它由四顆星體構成,因為它們分別圍繞在帝星的周圍,意義特殊,所以被人們引來表示君主近臣的意思。

在東漢以前,宦官並不等於閹人,簡單來說,宦官包括但不限於閹人,東漢以前的宦官們有的並沒有被閹割,甚至有些由文人來擔此任。而自東漢開始,宦官與閹人也就是差不多的意思了,因為他們基本都是被閹了的人。

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宦官在我國古代的作用及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下到端茶倒水,挨打受罵;上到受百官朝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的甚至將皇帝乃至整合國家都牢牢掌握在手中。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奇怪的職業。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曆史上,東漢、唐代以及明代是宦官弄權最嚴重的三個時期,如果以影響程度論綜合排名的話,筆者個人覺得應該是唐代>明代>東漢。

然而,在這三個時期之中,有段時間讓太監們充滿自豪,那就是明朝的中後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後,為防止宦官弄權,在一三八四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曾經在皇宮的宮門之上掛過“禁止內臣干政”的鐵牌,其中內臣就是指宦官。

開國之初,在朱元璋的壓制下,那個時期宦官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有衰就有興,有弱就有強,有些時候因為皇帝不得不用或者說皇帝本身就壓制不住身邊的這些個“奴才們”,那事情就不能按照朱元璋的家訓來了,畢竟就算朱元璋生前再厲害死後也插手不了活人的事了。所以,大家都知道這塊鐵牌最後被大太監王振摘掉了。

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明朝設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此六部本應該直接對皇帝負責,直接聽從皇帝指揮,所以皇帝對各部門的影響按理說是最大的,但明朝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萬事必問”走向明神宗朱翊鈞“萬事不問”這段時間中,皇帝的權利漸漸被近侍分割。

明神宗朱翊鈞好色貪財以及幾十年不上朝這些事已經不是什麼稀有話題,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曾在他的《明清史講義》中說明神宗執政晚期屬於“醉夢之期”,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後,就覺得皇帝的權利再無威脅,難道真是這樣嗎?在神宗時期,他作為唯一的決策者,掌控著一切,卻又不願出力,這也直接的滋養了依附皇權之人的勢力,比如宦官近侍。

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宦官在這種局勢下,其地位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漸漸的侵蝕著屬於皇帝的權利。

張居正去世四五年之後,明神宗多稱病拒絕上朝,他深居簡出,大臣們的上奏的摺子大都“留中不發”不予理睬其態度消極可見一斑。

大臣們與皇帝之間隔著的就是宦官這一座“高山”,由於皇帝深居,傳旨意出去需要經過宦官,大臣們遞奏請進來,當然也需要進過宦官,由此導致皇帝身邊的太監們的權利被逐漸放大。

就拿六部之中的吏部來說,它作為六部之首,管轄著官員的考核、選拔、任用等事,吏部作為皇帝之下六個獨立部門其中之一,就不僅僅受限於皇帝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及“秉筆太監”時刻威脅著官員的任免問題,有時甚至影響到了高級官員的去留,因為他們幫著皇帝“批紅”與“掌印”,如果遇到不管不顧的放縱皇帝那麼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

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清代著名的史學家趙翼在他的《二十二史劄記》中也曾經道出:“明朝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之上”。(首輔為正一品,司禮監秉筆太監為正四品)

明代嘉靖年間,何良俊在他所著的《四友齋叢說》中記載中,有一個在順門當差的宦官說:“我輩在順門上久,見時事幾變矣。昔日張先生進朝,我們多要打個弓,蓋言羅峰也。後至夏先生,我們只平著眼兒看哩。今嚴生與我們拱拱手,方始進去,蓋屢變屢下矣”。其中自豪的體現不言而喻。

從看門太監談論首輔大臣的話,體現這段時期太監們的自豪

此中的“張先生”指的是明朝改革的開啟者,世稱“張閣老”的首輔張璁,“夏先生”指的是首輔夏言,嚴先生指的是首輔嚴嵩。由這位太監所說的,我們也不難看出,他的話裡充滿了驕傲與自豪,他們的地位在逐漸的提升,直到內閣的正一品首輔大臣要與太監們拱手相迎,其中太監自豪程度系可想而知。

唉,面對明朝“驕傲自豪”的太監們,真不知道應該是替皇帝擔憂,還是該為百姓發愁。真如張養浩詩中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