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序列第二的节气。此时,我国北方阴寒未尽,尚未入春;而南方已是春意盎然,花红柳绿,一幅早春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春天将要来临,万物开始萌动。


在《逸周书》中便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立春过后是雨水,一眨眼,雨水就在眼前。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动人的诗歌,大抵都是描写雨水时节的生机勃勃和春意盎然的。

雨水过后,春天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来了。《礼记·月令》中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柳树开始抽芽,桃花即将开花,早春时节的新绿和花苞,总是给人以希望与美好之感。而桃花,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春之象征。无论从形貌、颜色, 还是从分布区域、分布数量来看, 都是其他花卉所无法比拟的。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 歌颂春天,首先需歌颂桃花 ▇

人类诞生于自然,天生便对自然怀抱好感,我们与大自然之间有一条无形且割舍不断的精神纽带。随着我国古代自然意识的发展,产生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在文学、绘画、园林建筑等诸多领域中,古人将风景视为独立部分,有意识的探求、把握它的美。

大自然最美最动人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凭借鲜妍的花姿与古时庞大的分布数量,桃花占据了文人墨客的所有视线,漫山遍野烂漫盛开的桃花在他们心中描画出一道与寂寥冬日全然有别的风景线。于是,自《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如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韦庄的“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等等。这些诗文无一不表明,永恒的自然界冲击着中国文人的生命情调与美感。

与西方的自然观和生命悲剧意识不同,在中国人看来,自然全体都洋溢着生命力,这股盎然生意化作创作冲动,滔滔不绝地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 扎根在中国的土壤中 ▇

春日里灼灼盛开的桃花,若只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她,她便只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花树。

然而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便有一首著名的桃花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妍俏丽的桃花来比喻青春正好的妙龄女子;春秋时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为桃花夫人;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桃花源记》用落英缤纷的桃林隔绝凡尘俗世,构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桃花源”世界……

这看似极普通的花树 ,却早在远古时代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生长,她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的土壤中,她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抹奇丽的色彩,人们也在她身上寄寓着众多美好的含义与想象。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书法作品|向爱东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书法作品|向爱东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