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历书》载:“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在阳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春风化雨——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候是古代重要的时间概念,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有三候,每一侯都有一个小变化,三候之后就是一个新节气。雨水节气里,“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说,进入雨水,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草木随地中阳气升腾而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风化雨——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泰卦代表寅月,寅月相当于农历的正月,对应的节气为立春、雨水。泰卦卦象为三阳在下,三阴在上,即我们常讲的“三阳开泰”,此时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就要破土而出了。

春风化雨——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雨水节气,气温逐步升高,但冷空气依然频繁,天气变化多端,很可能出现“倒春寒”,穿衣防风保暖应以“腿脚感到温暖,上肢不觉寒冷”为度。宜早睡,保持充足睡眠。睡前泡脚,温暖下焦,引火归元,排出体内寒气。此时养生应以“疏肝健脾”为重。中医认为肝主生发,若肝气升发不足,脾运不及,则人易感疲劳,昏昏沉沉,纳食不香;若肝气过旺,则肝木易克脾土,出现腹胀、呃逆、吐酸等。

雨水正月中坐功——《遵生八笺》

主治:三焦经络留滞、咽喉干肿、呕吐、呃逆、耳聋、多汗、目锐眦痛、面颊痛等。

功法: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身体向左转,颈项向左扭转,略停数秒钟。反方向亦然,左右各十五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叩齿三十六次;漱津(舌舐上腭,此时唾液分泌增加,养生家称为津液),待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三次,一呼一吸为一息,三十六息而止。

看到这些天疫情数据的变化,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这是广大一线人员辛劳付出的战绩,也是每个“闷”在家的人的战绩,再坚持一下,等春风化雨,硝烟皆散

朝阳秦建国名医传承工作室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