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胡曾《咏史诗·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楚、汉“垓下”决战到来之前,双方在“固陵”(1)先干了一架,这次刘邦亲率“斧头帮”众小弟上阵,结果被揍得屁滚尿流,只能躲进城里“坚壁自守”,任对方堵家门口骂大街,也不出去了。

本来双方约好以“鸿沟”为界,各回各家,不再互掐,项羽也在回军路上了,然而“斧头帮”里一个张良、一个陈平,都是唯恐“事儿不大”的,跑来说:

“帮主啊,楚人食尽而退,现在可是灭楚最佳时机啊,如果这次把他们放跑了,就真成‘养虎遗患’了,您赶紧下令,让兄弟们拿起斧头,撵敌人屁股后面一路砍啊!”

刘邦一听,对哦,于是命令帮众:全部操家伙,追!

而且,觉得单凭自己的力量不够,还派人送信给“齐分舵”的韩信和“魏分舵”的彭越(2),让他俩在指定时间与总坛会齐,对项羽来个合围,聚而歼之。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计划安排得挺周密,命令也下达了,可韩、彭这俩货却迟迟不肯发兵,还吩咐手下小弟:有敢擅自行动,剁手!

刘邦得不到援助,以他那点的本事,还能不挨揍?

刘邦没招儿了,问张良:

“诸侯都不遵从约定,这可咋弄啊?”

张良说:

“眼瞅着楚军就要被打垮了,可韩、彭没有受到封地之赏,人家不来很正常。如果大王能够和他们共分天下,把陈县以东直至海的地盘划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给彭越,各自封他们为王,他俩马上就会过来了。”

要说张良不悔是“斧头帮”第一大谋士、“读心”高手、“人性”专家,这招果然灵,韩、彭二人“拜王封地”后,立马出发,一路破关斩隘,连下楚国数城,会兵垓下。

而且这时候,又一个对项羽非常不利的消息传来:九江郡的楚国大司马周殷被汉将刘贾劝降(3),举兵反叛,也会同彭越等人来到“垓下”,彻底对项羽形成“铁桶阵”!

至此,“垓下会战”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斧头帮”以压倒性兵力取得战场优势;“制空权、制海权”全部掌握在了人家刘邦手里,项羽这仗还咋打?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项羽和刘邦在“垓下”的兵力部署是一比六:项羽麾下大约十万左右人马,而刘氏“斧头帮”在得到齐、魏等分舵帮众支援后,兵力达到六十万,其中一半掌握在韩信手里。

双方都把最后的“底牌”亮出来了,成败就在这一下,输的,倾家荡产、出局滚蛋,甚至丢命;赢的,继承前大佬秦始皇留下的巨额遗产、改朝换代坐江山当真正的“老大”!

项羽是那种擅长打“野战”、正面硬碰硬死磕就能直接把敌人磕死的猛男、硬扎汉子,然而,遇到韩信这么个对手,就有种浑身是劲儿使不出、拳拳发力都打空的感觉。

韩信这货确实太会干仗,愣是把一群小喽啰调教得攻守有方、进退有序;而且“斧头帮”人多势重,一对一不行,就二对一、三对一,甚至六对一,不信弄不过你!打群架,他韩信服过谁啊。

《史记·高祖本纪》八十七个字记载“垓下”之战过程,叙述汉军巧妙排兵布阵、击败楚军的情形,简洁清晰: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韩信指挥下的汉军,左右前后,层层设防,井然有序,一军战不利,后撤,左右军包抄,前面撤下的兵力再杀个“回马枪”……这种打法,完全就是欺负对方人少,再配以严整的阵形和机动的进退,拖也把能把对方拖死。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白天的“群架”打完,入夜,两军罢战,各回营房。

此时的楚军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只能依托营寨固守,汉军四面合围,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就差任性强冲了。

项羽郁闷啊:想我堂堂“西楚霸王”,自起兵以来,历大小战阵无数,凡亲自参加的战斗,就不知道“失败”俩字咋写,阻者死,挡者亡,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可如今到了最后一刻,咋就弄不过这个自己曾经好几次都可以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随便踩死、却心有不忍放跑了的刘邦?咋就弄不过曾经在自己帐下站岗值班的“执戟郎”(4)韩信捏?不明白,也不服啊。

接下来的桥段,就是家喻户晓的“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了。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写得真是生动。《汉书·陈胜项籍传》大同小异,很多句子就是直接“搬运”过来的。

但令人费解的是:“垓下决战”这么重要的场合,项羽身边咋还带着个女人呢?

这段记载讲到霸王和虞姬,只用了三个字:“常幸从”。

项羽应该非常喜欢“虞姬”,否则不可能打仗时也带在身边,不离左右;而虞姬也肯定有特别过人之处,要么长得太美,要么性格温顺、善解人意,可以给霸王这种杀伐过重、每天都把脑袋别裤腰上过日子的人带来拼杀之后的宁静,兼具“疗伤”和“解戾气”双重药效。

但即便如此,行军打仗中经常出现这么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还要分出兵力保护她,这是几个意思?就算是霸王“爱妾”,也未免过分了吧。这件事,怎么看怎么觉得“荒唐”!难道项羽认为只有把爱妾随时带在身边才最放心、最安全吗?还是出于其他考虑?如此看来,项羽干不过刘邦,最终失天下,的确不过分。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太史公让虞姬在“垓下”决战之夜出现在霸王身边不失时机地“抢镜”,这一幕多少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而且,这段记载也为后世留下一个千古之谜:虞姬是生是死?结局如何?

任何史料都没有给出过答案。

宋代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说:

“正义云:‘项羽歌,美人和之。’《楚汉春秋》云:‘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太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是时已为五言矣。”

说的是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从西汉陆贾著《楚汉春秋》(5)转引虞姬的“和歌”内容。

通过这首“和歌”,人们猜测,虞姬的结局可能是“自刎”。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

清朝学者沈德潜编撰《古诗源》,注项羽《垓下歌》曰:“虞姬和歌竟似唐绝句矣,故不录”,说穿了,沈同学认为虞姬和歌是后人“伪作”。

既然“和歌”涉嫌“造假”,那么虞姬“自刎”说就没有了依据。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历史就是如此,真假难测。

倒是《史记》记载项羽在虞姬和歌之后的反应,似乎更能看出些端倪: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其人,在“乌江自刎”时都能挥洒自如,眉头都不皱一下,根本没把死亡当回事儿,可这一刻却“泣数行下”,是有多伤心啊!恐怕只有在失去最心爱之人时,才会如此吧。

《垓下歌》最后一句:“虞兮虞兮柰若何!”表面看是无奈,但也是一种“暗示”性设问。项羽或许明白:“垓下”之战打到这份儿上,可谓生死攸关,此时他大概已经产生了借夜色掩护突围的计划,但不可能再把虞姬带在身边,否则大家就得一块玩儿完。那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虞姬除了“自刎”,有别的路可选吗?总不能说:大王你走吧,把我留给对面营里的刘邦。

因此,在说出“柰若何”三个字的时候,美人的结局就已注定。于是虞姬和歌之后自刎,虽不好说项羽希望如此,却不得不接受。

项羽眼睁睁看着爱妾的生命在自己面前结束,香魂飘渺,血染罗裙,那一刻深深的无奈和悲痛,才让他“泣下数行”!项羽是真伤心,所以气氛沉重得让“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其实,项羽把虞姬带在身边,本身就是个错误。

据此,虞姬“自刎”是最合情理的推测,但还需在前面加两个字:“被逼”!

但一切都只是推测,太史公没这么写,或者说,有些东西不太好写,结果反倒营造了一种英雄美女生死离别、令后人唏嘘千古的传奇。

这一晚,也许是“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中最漫长、最黑暗、最伤心的一个夜晚!何其悲壮!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注释:

(1).今河南太康县南。

(2).韩信此时已略定齐地,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彭越平定魏地,并相魏王豹,此时魏豹亡,彭越尚未继王位。

(3).刘贾劝反周殷并迎回已叛楚的“九江王”英布军而共围“垓下”。

(4).“执戟郎”为秦汉时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而名。

(5).《楚汉春秋》现已散佚。

“垓下之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个夜晚如此伤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