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昭陵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特勒驃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東面第一駿名叫——“特勒驃”,此馬毛色黃裡透白,喙微黑色。故稱"驃",而"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所以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特勒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

“特勒驃”這種馬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即漢代著名的“汗血馬”,也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尋覓的神奇駿馬之一。它載著李世民馳騁汾晉,為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因此, 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青騅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竇建德原系隋軍麾下將領,據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佔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飢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

據文獻記載,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裡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唐太宗給它的讚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什伐赤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東面第三駿名叫——“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稱鄭王,佔據洛陽,與竇建德結好。當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

據文獻記載,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武牢關前和王世充、竇建德戰鬥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從背後射來的。 李世民為其題讚語日:“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也著實流露出他的興奮之情。

颯露紫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西面第一駿名叫——“颯露紫”,“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蹟。

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李世民的侍臣猛將丘行恭,驍勇善騎射,在取洛陽的邙山一戰中,李世民有一次乘著颯露紫,親自試探對方的虛實,偕同數十騎衝出陣地與敵交鋒,隨從的諸騎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從。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後方失去聯繫,被敵人團團包圍。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不敢前進。然後,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並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後又執刀徒步衝殺,斬數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據記載,公元620年,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為了探清對方實力,他自己跨上“颯露紫”,只帶了數十名騎兵,猛衝敵陣,殺開一條血路,一直衝到敵陣背後。因為來勢太猛,王世充軍被衝得暈頭轉向,,一片慌亂,幾乎無人敢擋其鋒。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後方失去聯繫,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後。而王世充部隊也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不敢前進。然後,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並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後又執刀徒步衝殺,斬數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回到營地,丘行恭為 “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後,“颯露紫”就倒下去了。

李世民為了表彰丘行恭拼死護駕的戰功,特命將拔箭的情形刻於石屏上。石刻 “颯露紫”正是捕捉了這一瞬間情形,中箭後的“颯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後坐,四肢略顯無力,劇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顫慄,旁伴身材魁梧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撫摸著御馬,疼愛之情溢於言表。這種救護之情,真乃人馬難分,情感深摯。 李世民為其題贊文日:“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西面第二駿名叫——“拳毛騧”,是代州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一般認為,馬身若有旋毛則是賤醜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醜,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醜,善識駿馬的眼光。此馬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在戰役中此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在兩軍陣前。

劉黑闥本來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裨將,竇建德失敗後,他佔據了夏國的舊州縣,並勾結突厥人,自稱漢東王,後來也被李世民擊潰敗走。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領唐軍與劉黑闥在今河北曲週一帶作戰。劉軍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趁機掩殺,奪得勝利。

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了。

白蹄烏

匹匹非凡的昭陵六駿,助戰李世民平定天下

西面第三駿名叫——“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

薛仁杲是唐初盤踞在今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薛舉曾率兵攻唐,謀取長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繼續在甘肅以東屯兵威脅唐朝,後來被李世民擊敗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軍初佔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後,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後,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200餘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唐太宗給它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