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关于王阳明先生到达贵州的时间说法很多,但中外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就是王阳明在1508年,也是正德三年春天来到龙场驿,那一年是龙年,王阳明三十七岁。由于龙场驿站的驿舍已经无法居住,王阳明和僮仆们就自己动手搭建了一座草庵,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王阳明的诗《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记录了他们当时搭建草庵的情况,他们砍木为梁,垒土为阶以挡住水流,再用茅草铺满屋顶,把周围的荆棘简单修剪了一下作为篱笆,这间茅草房还没有王阳明的肩膀高,仅能让他们这些外乡人躺在地面上休息。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新龙冈书院


茅蓬四面都有风吹进来,晚上可以听到溪水从沙石上迅疾流过的水声,当四面的森林跟黑夜的暮色溶在一起,他们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群山里安睡了。

对王阳明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原始,就像是回到了太古的原始时期。

龙场的苗彝百姓们非常热情好客,从周围的村落里聚集起来,把他们团团围住,他们纯朴用苗语、彝语跟王阳明他们说话,还带着酒饭前来,大家用陶土酒具饮酒,用陶碗吃饭,一起喝到酩酊大醉。

王阳明到达龙场驿后,自搭的草庵并不适宜居住,加上缺少粮食,生活条件非常艰难。当时他们拥有的工具和物资条件也只仅搭建一座草庵,想要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必须学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群山中去寻找生存物资。

王阳明和他的僮仆们从千里之外而来,一路上冒着寒冷的雾露,扳援崖壁,行走在万峰之巅,饥渴劳顿多日,他们的筋骨早就疲惫到了极点,在中医典上讲这是属于虚劳之症,同时他们忧郁悲苦的情绪又会造成肝气郁结,再加上原始森林里的瘴疬侵毒皮肉,体内的阳气就会枯竭,从而病入厥阴,这就典型的亡阳之症,也是必死之症,所以王阳明的僮仆们到达龙场驿病倒时,就等于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王阳明不得亲自上山打柴,取水、煎药和煮粥。草庵内并无可能有床铺,估计只有茅草铺地,病人病卧在地上会直接受到阴湿地气的侵害。王阳明知道绝对不能让患上虚劳之症加亡阳之症的三位僮仆再去经受这样的阴湿之气了,这会时刻危及生命,因此寻找适合的居住地搬离草庵就成了最紧迫的事情,王阳明不得不每天都独自在龙场驿站附近寻觅适合居住的地方,以尽早搬离草庵。

当然对王阳明而言龙场驿也不全是痛苦的事,这里高原美景让他感到十分愉悦。春天的龙场,群山上植被十分繁茂,四面八方都是苍翠的原始森林,草地上百花烂漫。山间有潺潺溪水从沙石上流过,婉转鸟啼声在山林中在灌木丛中鸣叫,身在其中会被这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染。

王阳明深深地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一边欣赏着山中美景,一边在群山中寻找居住地,不久他就在东峰发现了“东洞”,接着将这座山洞改其名为“阳明小洞天”,并作了一首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记载当时的寻访过程。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这首诗并未被钱德洪删定的《王文成公全书》收录,吴光等人编辑的《王阳明全集》也没有收录,而仅仅只是收录在《居夷集》卷二里面。

《居夷集》是嘉靖三年四月由余姚知县丘养浩叙刊的,那一年王阳明先生正好在余姚老家丁忧,他在那里讲学授徒。《居夷集》前二卷收录的是王阳明贬谪贵州时写下的作品,附录一卷收录的是他在京城诏狱里写的狱中诗和前往贵州赴任的赴谪诗,卷首是丘养浩撰写的序言、卷末是王阳明门生韩栋与徐珊共写的跋文。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蒋介石题写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阳明洞


《居夷集》现存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上海图书馆有一本,还有一本是拍卖本。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的诗文如下: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

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

寻溪涉深林,陟巘下层隰。

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

崖穹洞萝偃,苔骨经路涩。

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

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

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

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

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

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

这首诗记录了王阳明发现阳明小洞天的过程,王阳明站在高山上远望的时候发现龙场四周的群山拱卫着龙场驿这块平坦宽阔的坝子,那样子似乎是在虚位以待,这些群山造型非常奇特,有些山看起来象战戟,有些山看起来野鸟。

四周的群山中近处可以看见有一些遗观分散在丛林里,远的地方就看不清了。

王阳明时而顺着龙场的小河或者龙场群山上的山泉溪流寻找,时而在森林中探索,时而攀山而上,时而跨过山下的湿地,他很快就走遍了龙场附近的群山与溪流。

龙场东峰的丛林和山石非常秀美,他被这些美景吸引住了,独自来到这里,以致流连忘返。

黄昏时分,他意外地发现东峰半山腰上有一个大石洞,洞口四周藤萝四布。这个石洞没有道路可以通达,沿途长满了荆棘和灌木,山石上的苔藓非常滑。

他扒开洞口的古藤进入洞内,抬头察看洞中的景象,洞内非常的暗黑,又低头搜寻洞内的暗泉,流水声听起来似乎很急迫。清夜的月光流照在远山上让人非常惬意,洞内和洞外的景色非常美丽。

岩鸷被王阳明这个忽然闯入的外乡人惊动了,它们在洞内飞上下翻飞,羽毛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光辉,洞内洞外的草丛里的虫儿凄凄地悲吟着,仿佛是在轻声的哭泣。

王阳明在白天的时候还曾经假设自己在这个暮春时节能像孔子的门生曾点那样,穿着漂亮的春服,带着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去沂水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去,但王阳明当时的处境跟孔子在陈地绝粮相似,龙场驿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不足,有钱也没有地方购买,主仆都为衣食不足而忧愁。僮仆们病卧在草庵里,处在死亡的边缘,苦不堪言,他们不停地抱怨说这个地方真是可怕啊,而且草庵附近经常会出现蛇、蛤蟆、蜈蚣、蝎子等毒虫使他们大受惊吓。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今天东峰已经改名为龙冈山,位于龙场的东北,当地的苗彝族百姓曾经称此洞为“东洞”。这个山洞可容纳不少人,只是位置较偏僻,显得十分荒凉幽寂,王阳明发现时还只是个荒洞。 

王阳明发现东洞后很快就和僮仆们带着全部的行李从草庵搬进了东洞,他们一起将洞内打扫干净,规划了不同功能区域,那里睡觉,那里做饭,这边用餐都做了仔细的规划,这个山洞满足了他们的居住需求,他们算是在龙场驿安家了。

王阳明还写了一组诗《移居阳明小洞天》来记载当时搬入洞内的情形,由于《年谱》中没有收录《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所以这首诗就被误录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了。《移居阳明小洞天》的诗文如下:

其一

古洞閟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塏。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洒扫。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其二

僮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其三

我闻莞尔笑,周虑愧尔言。

上古处巢窟,抔饮皆污樽。

冱极阳内伏,古穴多冬暄。

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

岂无数尽榱,轻裘吾不温。

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诗中描绘了阳明洞天的基本情况,王阳明和僮仆们都很喜欢这处山洞,山洞内的地面出奇地平整,洞内的空间也很宽广,挺适合居住的,和他们住在那间茅草蓬里野人般的日子简直没法比。

从“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和“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悟道,因为他还会以豹隐龙蛰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还会以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的先圣教诲来安慰自己,还会以箪瓢之道来鼓励自己遵行的正道,远没有达到他龙场悟道之后那种通达神明的万物一体仁心的境界,他关注的重点还是自己的处境,用佛教中的话来讲还没有冲破“我执”,他依然还需要用黄帝、唐尧、孔子、颜渊、曾子这些先圣先贤的事迹来宽解自己,以应对当下的困难生活,告戒自己决不可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既然已经身在蛮夷之地和困乏之境,就要根据现实的条件让自己保持快乐心静。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王阳明在《瘗旅文》中分析京城吏目三人的死因时说:“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而王阳明的僮仆们当时的情况跟《瘗旅文》中的吏目三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后来王阳明让僮仆们去埋葬死去的吏目三人时说:“嘻!吾与尔犹彼也!”僮仆们就闵然流泪了。

王阳明让僮仆们从草庵搬到阳明小洞天,然后给他们弹奏越曲,讲笑话,等于是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啊!

王阳明为什么要给僮仆们给他们弹奏越曲,讲笑话?就是要化解他们心中的抑郁。这说明王阳明非常清楚他们当时的处境,他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难关是——活下来。

王阳明刚到龙场驿时除了要让主仆四人生存下来以外,再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极其困苦环境中悟道,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讲学或者做别的事情,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推演易经。 

王阳明并不是一位神秘主义者,他和他的门生从来没有把他的龙场悟道神秘化,所以用神秘主义来解释龙场悟道是不合时宜的。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常识与常理出发来理解认识龙场悟道的。

王阳明讲过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么一个常胜将军擅长打仗会因为他勇敢吗?打胜仗当然不可能是这么简单的事了,他得擅长用兵,得擅长训练将士,得擅长排兵布阵,得精通兵法等等。那么,同样的道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会是因龙场这个地方条件艰苦吗?会是因为龙场的土著居民纯朴吗?会是因为龙场这个地方具备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外部条件吗?当然不可能了,这是因为王阳明擅长破心中贼啊!这是因为他在这里终于实现了破心中贼,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极其安静,直至达到了静一的程度才能悟道啊!

王阳明想要完成自己破心中贼的前提是他得先在龙场安顿下来,他得解决好粮食供给,解决好居住环境,解决好僮仆们的疾病治疗,解决好和贵州本地官民的关系才行,他才能不被生活琐事牵扯羁绊,才能安心地坐在石墩上不被打扰地悟道。


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细节考证


王阳明曾经给门生讲习过破心中贼的大概情况:“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须教之省察克治。”

儒家经典在这方面的主张和王阳明的说法非常契合,《大学》中开章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的过程就是他破心中贼的过程,心的安静下来了。儒家主张当身心都安静下来后就可以养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还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儒家历代的圣贤们都非常注重如何让人的内心安静下来的课题,程颢在答复张载的《定性书》中也是讨论何种方法来实现人的内心安宁与平静。程颢曰:“与其非外而事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同时还有一个常识我们应该了解,就是儒家主张的静坐之法是非常普通的,无非是找块石头,找张坐具,找个不被打扰的地方静坐而已,儒家经常讲不语怪力乱神,他们不喜欢装神弄鬼,他们也绝不喜欢把悟道方式弄得惊世骇俗。儒家的经典《阐道篇》中就专门讲述有儒家的静坐之法:“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

《年谱》中记载王阳明悟道的方法非常简单,他就是简简单单地端居默坐,以求静一。原文:“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