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拜会恩师娄谅,确立圣人可学而至志向

明孝宗弘治二年,王阳明十八岁,十二月,刚下了一场大雪。

王阳明独自呆在书房里,静静观摩古贴,体悟书法的骨力与气韵,并暗中修炼王升秘传的武当功夫,参悟如何通达玄妙之境。

一天,余姚老家忽然派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祖父王伦病重,让王阳明速回老家。王阳明跟祖父、祖母的感情很深,特别是祖父承担了他少年时代的教育,这个消息让他心情十分焦虑,立即与岳父母和妻子商量何时启程回家,看望祖父,算起来他在诸府已经生活了十四个月,也该返乡了。

王阳明拜会恩师娄谅,确立圣人可学而至志向

王阳明拜会恩师娄谅,确立圣人可学而至志向

两天后,王阳明偕同夫人诸芸玉从洪都出发乘船经鄱阳湖,再沿信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信(江西上饶)。船停靠在广信府,船老大上岸去补给船上物资时,夫人就问王阳明是否要去拜访一下娄谅老先生。娄谅是当世闻名的大理学家,王阳明也久闻娄谅先生的大名,知道他在儒学界的崇高地位。

王阳明虽然归心似箭,但也想去顺便去拜访娄谅。娄谅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今次错过就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有机会拜访了,他欣然答应了夫人的提议,夫妇两人从广信上岸前往娄府。

娄谅,字克贞,江西广信人,从少年时代非常好学,求教四方,娄谅在遇到吴与弼以前,娄谅对遇到的大多数儒学老师都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教授的儒学不过应付科举而已,他说:“大家所说举子学,非身心之学问。”

后来娄谅去抚州崇仁县跟躬耕食力的吴与弼学习他的康斋之学,吴与弼的理学与当时的科举俗学完全不同,而是身心之学,吴与弼主张:“学者须亲细务。”

娄府离信江不远,六十八岁的娄谅在家中盛情地接待了王阳明和夫人诸芸玉。娄谅的博学睿智,有仁善的长者之风,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王阳明。王阳明对圣学的向往也打动了娄谅,他从王阳明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两位儒者一个六十八岁,一个十八岁,相差五十岁,一见如故,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

王阳明拜会恩师娄谅,确立圣人可学而至志向

王阳明向娄谅请教对朱子理学特别“格物”之说的迷惑,娄谅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介绍了对宋儒格物的见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自己独特的理学家生活方式与做学问的方法都传授给王阳明。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习理学而成为圣人。”娄谅的这一句话让王阳明终生难忘,因此树立了通过研习圣学成为圣人的决心。

王阳明与娄谅短暂的会面给了他非常清新的儒学感悟,以前接触到的那些儒士大多是以举业为目的,身上充满陈腐、功利的气息,而娄谅作为理学学者展现出来的却是智慧与博学,还有仁义与儒雅的学者之风。如果没有这次对娄谅的拜访,王阳明是否愿意倡明圣学开启明代儒学新篇章还真不敢说,这条路也许会更曲折漫长,也许会选择踏上别的蹊径根本不修习圣学之道。

后世研究王阳明的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王阳明拜谒大儒娄谅对他影响深远,他们把王阳明与娄谅此次的见面比作朱熹与李侗的见面。王阳明从娄谅那里接触到了更为接近身心之学的程朱理学,坚定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信念。

王阳明拜会恩师娄谅,确立圣人可学而至志向

圣人可学而至

在娄府住了几天后王阳明和夫人与娄谅依依作别。须发皆白的娄谅亲自送他们到江边,目送他们远去。王阳明和妻子一起乘船重新踏上回家的路,他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与这位博学又和蔼的老师倾心长谈,人生长路实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未知串缀而成的,这次见面也是这对忘年之交的唯一的会面。

两年之后,娄谅就与世长辞了。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中评价说:“姚江之学(王阳明的圣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

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