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興致勃勃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續了一次又一次,兩三個月都沒有讀完;看書的速度比不上買書的速度,家裡的書越來越多,看完的卻越來越少;一本三百頁的書花了兩個月才讀完.....

閱讀的時間都去哪了?

2018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中國成年國民超過半數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成年國民網上活動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徵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佔比偏低。

如今,“碎片化閱讀”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一、“碎片化閱讀”並非洪水猛獸

碎片化閱讀,從它出現的時候起,就一直伴隨著爭議。爭議主要是圍繞碎片化閱讀給閱讀者帶來的利益和弊端而展開,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很難抽出大量的時間來進行長時間的閱讀,大量的微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由此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主流閱讀方式。

有觀點說,碎片化閱讀傳統的深度閱讀行為相比,不利於人們對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養成。

但是,“碎片化閱讀”就一定是洪水猛獸嗎?

在電子產品還未流行的時期,人們閱讀紙質的報紙和期刊,在某種程度上也都屬於碎片化閱讀。

一位傳媒大學的老師說過:

“針對閱讀能力的差異,各種科普、大眾版的讀物把那些難啃的“乾貨”軟化、簡化後推給普通讀者;今天,互聯網平臺把這些“乾貨”掰碎後讓更多沒有傳統閱讀習慣的人能看到甚至看懂。就這一過程而言,與其說它是信息的碎片化,不如說是知識載體和傳播形式的多元化。”

“碎片化閱讀”不是擠佔了閒暇時段中的學習時間,而是打發了原本無聊的空閒,提升了閒暇時段的生活品質。它拓展了我們的學習途徑,從文字、圖片到短視頻,多樣化的文本形式也讓過去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有了從0到1的突破。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給予了每個人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權力,但是這也要求我們有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控力,或許,“碎片化閱讀”不應該來背這個“懶惰”的鍋。

“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二、“碎片化時代”如何高效閱讀

其實,我們糾結的不應該是“如何閱讀”,而是“閱讀什麼”。身處“碎片化時代”,我們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更應該關注的是怎麼利用有益的碎片化信息。

1)做好時間劃分,固定碎片化閱讀的時間

“碎片化閱讀”的關鍵在於“碎片”,如果用大片的時間來進行沒有質量的“碎片化閱讀”,無疑是一種浪費。所以,合理分配“碎片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的時間,才能讓閱讀更加高效。

每天上下班趕地鐵的通勤時間、吃飯路上或者睡覺之前的十幾二十分鐘,都可以用來做“碎片化閱讀”,而早上九點之後和下午的三四點這樣一天中的“黃金時間”,就可以用來進行深度閱讀。

一來,避免了“娛樂”和“閱讀”的交錯,讓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二來,可以避免信息過載,如果一天看的東西太多,不僅傷眼,我們自身也無法吸收消化這麼多信息。

“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2)有選擇地進行閱讀

其實,“碎片化閱讀”在內容上也不是全盤皆收的,在娛樂之外,也要能從中獲取到知識。

我每天早上起床洗漱之後的時間,就會閱讀一些關於經濟學的知識,用一個月的時間學完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雖然時間是碎片的,但是內容是完整的。

很多人在“碎片化閱讀”之後都會選擇“閱後即焚”,除了消磨時間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隻要合理利用“碎片”,有選擇地閱讀,也能系統學習。

3)培養記錄的習慣,將“碎片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結合起來

閱讀的意義在於收穫,就算是“碎片化閱讀”,也要有它存在的價值。

我在日常玩手機的時候,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會保存下來,再利用大片的時間做深度瞭解,這樣,就可以將“碎片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結合起來。

但是,如果像松鼠那樣收藏太多而不去做處理的話,只能算作“淺層次閱讀”,很難將知識系統化。

“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寫在最後

閱讀是自由的,無論用哪種方式,只要能收穫知識、引發思考,都算得上是深度閱讀。

閱讀本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不能只為了方便快捷讀一些短文章,也要能靜得下心來去“啃”那些大作。


“碎片化閱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三個方法教你做到高效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