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她的青春,在熱愛大歌的家庭中綻放;她的愛情,在“行歌坐夜”中收穫;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把侗族大歌唱出村寨,唱出三江,唱出廣西,唱響全國。她,就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土生土長的侗妹吳春月,年輕有為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

一、青春最美的風景

在侗族大歌中綻放芳華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GRAND SONG

“喲啷,嗚嗚,喲啷,嗚嗚,幹啦,嗚嗚!”華燈初上,在三江縣城一家名叫“月也三江”的油茶體驗店裡,只要老闆吳春月坐鎮店裡,就會為到店的遊客唱起高山流水敬酒歌和侗族大歌,展示侗族傳統音樂文化。她的歌聲如翠鳥彈水,如黃鶯吟鳴,如清晨帶著微點露珠的樟樹葉,悠揚,清亮,悅耳。

吳春月1986年出生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新民村的中寨屯。這個位於美麗的榕江河畔的小村寨可不簡單,它是三江侗族大歌的發源地,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會唱侗歌,也愛唱侗歌。當地農曆二月初二的侗族大歌節比春節還熱鬧。這項當地侗族百姓自發組織的民俗活動有200多年的歷史,迄今已舉辦128屆。每年“二月二”這天,在悠揚的蘆笙聲中,侗族大歌此起彼伏,氣氛熱烈。

可以說,吳春月出身“歌香門第”:出生在文藝之鄉,父母喜歡唱侗族大歌,2004年曾跟隨梅林侗族大歌隊赴北京錄製侗族大歌節目;她的姑父吳光祖是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嬸嬸吳探花是2009年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

從小耳濡目染,吳春月也很喜歡唱歌,一顆種子悄悄在她心中生根發芽:“我要做一名出色的侗歌歌手!”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除了種田,吳春月家沒有其他的經濟收入,而吳春月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三個孩子讀書的費用是一筆巨大開銷,加上姐姐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吃藥打針,一家人的花銷壓得吳家父母喘不過氣來。

雪上加霜的是,1992年,寨上發生火災,吳春月家祖輩留下來的一棟吊腳木樓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父母本想帶著姐弟仨去親朋家借住,但一聽說是一家五口全來借住,大家都很為難。吳家父母只好一邊建房子一邊供孩子們上學。貧困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重新建房和讀書,只能二選一。看著父親頭上的白髮,母親眼角的淚痕,姐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了,而吳春月苦挨著讀完初中,家裡就再也無力供她升學了。

早在2002年,小吳春月就拜了嬸嬸吳探花為師,開始系統地學習侗族大歌。初中畢業後,無處可去的她就全身心撲在學侗歌上。吳探花既是師父又是嬸嬸,對吳春月的要求自然更高,也更為嚴厲。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靠口傳心授世代傳承下來,侗族大歌的語言大都是古老的侗話,深奧晦澀,很多吳春月根本聽不懂。

但年少的吳春月對自己非常有信心,認為自己能學好,然而,她很快遭遇了挫折。

《高山歌》對吳春月來說難度頗大,不但語言深奧,音調還特別高,還要求咬音準確。有幾次,她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和師父說學不下去了,師父就耐心地開導她:“春月啊,我們家世代傳承侗族大歌,不能讓它斷在你們這一代啊!不管多難多苦,你一定要把它學會啊!我這一肚子的歌就交給你了,你要接好啦,把它好好傳下去!”

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耷拉小腦袋的吳春月一聽,頓時有了動力,在師父的耐心講解下又認真地學唱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下來,吳春月進步很大,憑藉清脆的嗓音在鄉里的歌會上嶄露頭角。侗族大歌的種類很多,按民間分類可以分為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戲曲大歌等,其中她會唱的有《鬧堂歌》《松鼠歌》《蟬歌》《高山歌》《撒網歌》等50多首。


二、愛情最美的樣子

你歌在我耳畔最動聽

THE LOVE

唱歌水平漸入佳境,愛情也悄悄來臨。吳春月的愛人叫吳巖山,比她大8歲,也在新民村中寨屯出生長大,中專畢業的他是村裡為數不多的文化人,2000年通過考試到新民村當村幹部。他的爺爺吳公壯是當地有名的“桑嘎”(歌師),還是吳春月的姑父吳光祖的師父。相似的成長環境讓兩個人從小就心有靈犀。小時候,吳春月經常跟隨吳巖山穿行於歌會熱鬧的人群,在侗族大歌的“天籟之音”中一起快樂成長。

侗家有個婚俗,新郎迎娶新娘當天晚上,村裡的姑娘們都結伴到新郎和新娘家去唱整夜的大歌,而村裡的男青年會來“行歌坐夜”(也稱“行歌坐月”,即結伴坐夜)。

兩人漸漸長大後一起參加過幾次“行歌坐夜”。吳巖山一表人才,笑容燦爛,唱起歌來很大氣,音調從低到高起伏很大,唱得蕩氣迴腸,繞樑三日,讓人沉醉其中。

本來從小就對吳巖山有好感,“行歌坐夜”中,看著唱歌的他,情竇初開的吳春月更是被迷倒了,但羞答答的心事只在心口靜悄悄地開,她可不敢表露心中的秘密。

而吳春月不知道的是,她早已經悄悄“擁有”了吳巖山,“你在我眼中最迷人,你歌在我耳畔最動聽”,“行歌坐夜”中,只要吳春月開口唱歌,他就“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當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愛情時,吳巖山大著膽向吳春月表心跡。

吳春月自然是喜不自勝,接過了情哥哥拋過來的繡球。從此,兩人的好日子就放在歌裡過——在《蟬之歌》《撒網歌》《琵琶歌》等歌曲裡相戀相愛。

2006年春天,他們牽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的日子甜如蜜——或相約鼓樓或圍坐火塘,或以歌會友或以歌傳情,或抒發感情或讚美大自然,總之,小兩口的生活中時常飄起“噶老”(侗語,意為“大歌”)的悅耳旋律。


三、最美現在進行時

立志傳承侗族大歌

INHERENT

2004年,吳春月有了展示自己特長的舞臺——和愛人訂婚後,她和村裡的幾位姐妹到柳州市龍潭公園打工,在公園裡的民族村為遊客表演侗族大歌。2006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在家帶孩子的她一有空就和寨上的姐妹們學歌唱歌。2007年,吳巖山去深圳打工,吳春月帶著孩子也一起去了深圳。雖然大城市流光溢彩,但對吳春月來說,沒人一起唱大歌的日子很難過。她的心裡像被人挖了一個洞,生疼,又空落落的。

在深圳待了幾個月,吳春月接到侗族大歌縣級傳承人、梅林中學石彥輝老師的電話,石老師在電話裡說,他們正組織侗族大歌隊備戰全國第十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問吳春月參不參加。這電話彷彿一縷暖陽,照亮了她的臉龐。

原來,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裡對侗族大歌更加重視,經常組織歌手參加全國比賽。

這麼好的機會吳春月豈能放過?不過,愛人卻投了反對票,他說:“你再折騰也折騰不出啥,還是安心過我們的小日子吧!”主意已定的吳春月再三向愛人許諾:“唱完這次青歌賽我就回來安心陪你,不再總是想著唱歌的事了。”

2008年,夢想照進了吳春月的現實:她參加了第十三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激烈角逐,她和侗族姐妹組成的“三江組合”先後榮獲市級選拔賽個人一等獎、自治區選拔賽個人三等獎、團體優秀獎,並一路過關斬將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北京。

2010年,吳春月被邀請到上海融安金桔推介會演唱侗族大歌,這也是她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經歷,因為這次她們是飛去上海的。如果沒有侗族大歌,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怎麼能去到北京、上海,又怎能登上國家級的大舞臺?!這讓她從心底感謝侗族大歌,也是在這一刻,她下了決心:一定要把侗族大歌傳承下去!

這時候,愛人不再反對吳春月痴迷侗族大歌,轉而大力支持她。

2014年,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吳春月舉家遷到縣城。到了縣城,她還是在折騰唱歌的事兒。因為他們村有不少鄉親在縣城定居創業,吳春月組織了一個侗族大歌隊,叫“新民組合”,夥伴們白天忙自己的生意,晚上就集中在一起唱侗族大歌。每次縣裡搞文藝活動都少不了新民組合的參與,慢慢地,新民組合變得小有名氣,隊伍也不斷壯大。

2015年,新民組合與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組隊排演的侗族大歌《知了叫碎妹的心》,代表柳州市參加全區基層文藝匯演獲聲樂類一等獎。同年,吳春月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參加“全國優秀少數民族聲樂作品展演惠民演出”。同年11月,以《侗族大歌》為代表的多彩非遺樂章全景展演“木樓歌海多耶情”在上海梅隴文化館拉開帷幕。吳春月站在閃亮的舞臺上,身穿美麗的侗族服飾,和夥伴們把三江侗族原生態的《蟬之歌》《撒網歌》《琵琶歌》奉獻給上海的觀眾。

吳春月分別於2015年12月、2016年12月、2019年12月被評為非遺項目侗族大歌縣級、市級、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從被評為傳承人開始,她就在三江古宜鎮通過指導業餘歌隊、民族文化進校園以及開展文化展演等多種形式,為傳承侗族大歌貢獻力量。

現在,吳春月被聘請為柳州市群眾藝術館、三江文化館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授課教師,參與三江非遺中心侗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向三江黨政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人員、街道(社區)群眾、中小學生傳授侗族大歌。據統計,吳春月先後參與培訓班48期,培訓學員1800人次。特別是以她為代表的新一代侗族大歌傳承人走進中小學校,開展“一校一品”特色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目前已普及全縣20多所學校,參加侗族大歌興趣班的學生累計上千人。

在吳春月的影響下,12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也喜歡上了侗族大歌,她希望他們能把侗族大歌傳承下去,把侗族文化發揚光大。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侗鄉“布穀鳥”吳春月: 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編輯/莫夢蓉(實習) 校對/龔普康 監製/梁克川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8611950(三江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