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再过两天,就是“九一八事变”88周年,全国各地将拉响警报,提醒我们

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并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火。

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九一八事变后,北大营被烧后的凄惨景象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军队开赴前线,以川军为代表的军队甚至出川抗战时仍穿着单一凉鞋,由于缺乏御寒衣物,苦不堪言,到了秋冬之际,对寒衣的迫切超过子弹大炮。

随着战事进入相持阶段,难民激增,据保守估计,人数不少于3000万,对寒衣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为支援前线, 1938年9月,全国征幕寒衣运动委员会总会(以下简称全国寒衣总会),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同胞发起征募寒衣运动,”全国各阶层民众积极响应,自发多捐寒衣,支持抗战将士多杀敌,凸显了坚决抗战的决心和意志。

抗战将士及3000多万难民急需寒衣

山河破碎不堪回首,侵略罪行铁证如山。1932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控制上海;3月,日本在东北扶植满清遗老遗少成立伪满洲国,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将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7年,日军又发动“七七事变”,迅速占领华北,南京、武汉、广州先后落入敌手。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七七事变发源地卢沟桥

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军队开赴前线,以川军为代表的军队甚至出川抗战时仍穿着单一凉鞋。由于国民政府军需物资调度不灵,影响了军队供给,冬季来临之时,川军等军队缺乏御寒衣物,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据记载,1937 年9 月至10 月,首批15万出川抗日的川军仅“身着单衣短裤,足登草鞋”,根本无法应对北方的寒冬,“北战场绥远河北气候,十二月至一月间常在零度以下数度至十度之间;豫东、晋鲁气候,亦皆在零度以下; 鄂南湘北虽较和暖,而此二月之间,亦恒大雪纷飞”。到了秋冬之际,战士对寒衣的迫切真超过子弹大炮,因战士受寒致病,则虽有大量军器,亦无法使用” 。

随着战区的扩大,战事进入相持阶段,难民人数激增。据保守估计,抗战时期中国直接间接受战争影响之人高达1.5亿,其中难民人数不少于3000万。由于多数难民是在炮火中逃出来的,就带了几件衣服,经过长时间的流浪,基本都变卖换成吃的了。在难民中, “十五六岁小姑娘没有裤子穿”已是常见。

如若不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极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时人这样评论道 : “其尚偷生于世者,亦均抛弃田园,离析骨肉,其精神上之苦痛,已难卒述,苟再不施救济,任其流离无所,饥寒交迫,当更加重其悲哀,引发其反感; 加以生活压迫,难保不铤而走险,扰乱后方治安,或被敌人收买,充当汉奸,出卖民族利益,殊为堪虞。此仅就难民本身而言,即一般非战区人民,见难民之艰难困苦,冻馁无归,必引为前车之鉴,颇易动摇其抗战的决心,影响其出钱出力的热忱。

成立全国寒衣总会面向全国同胞募集寒衣

解决难民最低程度的衣食问题,是国民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支援前线、赈济难胞, 1938年9月,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全国征幕寒衣运动委员会总会(以下简称全国寒衣总会),面向全国发起征募寒衣运动。

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妇女参加出钱劳军

全国寒衣总会由国民政府中宣部、军政部、交通部、军委会政治部、军令部、后方勤务部等23个机关团体组织。该组织总干事为钟可托,副总干事为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地下党员简泰梁。全国寒衣总会除在武汉设立总会外,在重庆、成都、昆明、桂林、贵阳、广州、长沙、南阳、西安、吉安、金华、兰州、福州、屯溪、上海、迪化、香港、新加坡等地成立分会。同时,全国寒衣总会规定,未设分会的地方设立寒衣征募处, 隶属于附近的分会。

全国寒衣总会成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征募寒衣工作。在当年的征募寒衣运动中,全国寒衣总会明确了征募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即募衣、募料、募款、募工。其中,募衣即征募棉背心和旧衣服,募料即征募寒衣材料(主要征集深灰色十六磅粗布,不发光泽的普通灰色粗布也可以;14磅白粗布,不发光泽的普通白色粗布也可以;粗细绒棉花;灰色及白色球线;灰色铜脚赛珍钮扣),募款即征募寒衣代款,募工即以工代衣。

为发动全国民众踊跃捐赠, 全国寒衣总会发布了《为征募寒衣告全国同胞书》,向全国同胞介绍捐献寒衣的意义,激发爱国爱兵的良知,为征募工作打好基础,支持抗战。同时,宣传抗战,坚定必胜的信心。

全国寒衣总会还要求各地分会各征募处, 参照全国征募寒衣办法及“士兵棉背心制作说明书” 制印传单,说明棉背心的式样、尺寸、材料、颜色等及捐送的地方,并分期分区宣传。

以战时重庆分会为例,很多有声望和公信力的政府大员号召民众支持征募寒衣运动,重庆分会的吴国桢、陈访先等亲自参加宣传工作,借助广播电台,宣传征募寒衣的意义。重庆分会内部设有常务委 员会作为征募寒衣运动的领导机构,为征募寒衣运动建言献策。同时,统一各分散力量,集中领导,提高办事效率,凝聚各阶层人民的力量。

重庆分会还建立了宣传机制,包括宣传机构、媒介、目的、原则及具体实施办法。其中,宣传组是重庆分会的宣传机构,以《新华日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等国共两党主办或重庆自办的报纸、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介进行宣传。宣传的原则一是阐明前方将士的牺牲精神,二是说明后方民众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宣传实施办法主要有集会宣传、文字宣传、技术宣传、组织宣传队演讲或入家入户宣传。

征募机制包括征募机构、期限、任务、办法以及手续等内容。其中,在1938年9月的征募寒衣运动中,将此次征募分为特种征募和普通征募。所谓特种征募, 就是由各分会各征募处邀请银行、工商、教育文化等各界要人, 及当地绅富, 召开会议, 劝请他们自认捐; 推动单位募捐。

所谓普通征募, 就是由各分会各征募处, 将各团体宣传队及男女童子军(有三民主义青年团 的地方, 以青年团为主干) , 编成若干劝募队, 会同保甲长挨户劝募, 携带宣传品发送。劝募团组成人员中特别强调妇女团体代表, 务使妇女挨户访问谈话, 劝请捐输财物, 担任缝纫。 全国寒衣总会还规定了征募所得寒衣由军政部、军令部及赈济委员会决定分配方法,由但各地分会及征募处得申请总会, 以其所募寒衣之全部或一部份, 分发当地之军队及难民。

全国各阶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征募寒衣存根

1938 年 9 月, 全国寒衣总会确定第一次征募寒衣的目标为, 征募“新棉背心400 万件送与抗战将士” ; 征募“旧寒衣 500 万件送与被难同胞”。在各方努力下,各地各阶层积极响应征募寒衣号召。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共三次捐款。邓颖超在《新华日报》 号召全国妇女,每人至少募制一件寒衣。经全体职工大会议决, 武汉《新华日报》捐献一日所得, 制做棉背心, 慰劳前方将士。

国民党中常会制订了全国党政各机关人员扣薪扣饷捐献前方将士寒衣办法,以月工资为标准,30 元以下者捐一元; 30 元以上至 50 元者捐 2 元; 50 元以上至 100 元者捐 5%; 100 元以上至 200 元者捐 10%; 200 元以上至 300 元者捐 15%; 300 元以上至 400 元者捐 20%; 400 元以上至 500 元者捐 25%; 500 元以上者捐 30%。

云南省政府议决, 募集棉衣 20 万件。在重庆,怒潮剧社全体演职员百余人总动员, 于 10 月 1 日举行话剧公演《为自由和平而战》 ,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购制寒衣。重庆爱国商人黄锡滋, 在“七七” 献金捐款 5000 元后, 再次捐款 2 万元。广州方少文女士个人捐制棉背心 1 万件, 突破了平民个人捐衣纪录。

随着战局的发展, 全国寒衣总会先由武汉迁至长沙、桂林,最后迁往重庆。

全国寒衣总会迁入重庆后, 立即投入新的工作。1939 年 8 月, 全国寒衣总会公布当年度征募计划:“征募棉背心 300 万件, 分发抗战将士; 征募旧衣分发难民数目不定, 以 尽量多募为原则” 。自本年 9 月 1 日开始征募, 至 10 月底完成。此次寒衣征募“以战区为单位, 就地分发”。

多捐一件衣,多杀一个敌——从征募寒衣运动看国民抗战之意志

湖北襄阳老河口征募寒衣运动现场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提出, 要将这次运动扩大为政治运动,“在空间方面, 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在范围方面, 扩大到各个阶层中去。要从在征募寒衣的地方 和阶层中, 广泛的宣传坚持抗战到底国策, 反对中途投降, 反对汪精卫派的汉奸活动, 克服各地方的磨擦现象”。

粤汉铁路员工率先认募寒衣代金12000元。

甘肃省陇西县年逾七旬的农民马胜霄甚至将自己的房屋卖掉,捐献法币1000元,为前方将士缝制寒衣。

云南个旧锡矿巨商节茂与张正堂 2 人, 合捐寒衣 5 万件。昆明庆正裕商号捐认 3000 件。国民参政会全体参政员合捐 2350 元。

四川省根据所辖各县范围和经济发展情况, 将全省各县分为三类, 确定不同征募标准。特等 县10县, 每县2000 件。一等县30县, 每县1500件。二等县50县, 每县1000件。三等县 45县, 每县600件。共计142000件。每件代金 1 元 5 角, 共计代金213000元。限 11 月底缴齐。

全国寒衣总会本年度征募取得圆满的成功。到 1939 年 11 月,“以湖南甘肃两省最好, 均自动请求各增10 万件, 青海浙江安徽等省, 亦超过原定数额, 其完成最早者, 则为云南湖南等省。”

截至1940年3月,全国寒衣总会募集代金226万余元,全部送到部队。

1940年8月15日至10月31日,全国寒衣总会发起第三次征募寒衣运动。由于各地运输不方便,寒衣配送困难颇多。同时,由于各地缝制的式样和质量也不一样,这次运动以征募代金为原则。江西、重庆、四川、广西等地相继开展了征募寒衣活动,并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全部交财政部统收,经过军政部统筹制造寒衣发放。

1941年,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开始不久,社会部发出训令,“查关于征募寒衣运动,前经军政部与本部洽谈,以将士寒衣政府已经统筹,毋须再向民间征募。”“顷闻各地仍有推行征募寒衣运动之举,如专为各地难民征募寒衣,自可准予继续办理,否则仍应停止发动。”1942 年 3 月 29 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训令:“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总会及分支会, 业经行政院核示应予结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被解散,运动结束。

综上所述,从1938年成立,到1948年结束,征募寒衣运动共开展了四次运动,得到国统区各阶层民众的热烈响应。“多捐一件寒衣,多杀一个敌”成为后方民众和前线将士之间的默契。

据统计,全国寒衣总会及各省分会在其活动期间,就地分发各抗战部队棉背心 664623 件, 寒衣代金604486 . 39 元;拨发难胞难童旧衣棉衣15887 件。

其中,1939 年 12 月 11 日, 分发新四军棉背心10000 件; 1940 年 1 月 9 日分发给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棉背心 47700 件; 1940年 10 月 5 日和 11 日, 两次分发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棉背心505件和700 件等。征募寒衣运动在物质上支持了中国抗战事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坚决抗战的决心和意志。

1、李碧峰:救济难民与制造难民

2、刘中秋:抗战时期重庆市征募寒衣运动研究 (1938-1942)

3、徐峰:民俗·救济·责任: 抗战时期的征募寒衣运动

4、《经济部公报》

5、金功辉:抗战时期的全国寒衣总会

6、黄磊:抗战时期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

7、《党务半月刊》八九期合刊

8、杨云:民国社会部研究(1938-1949)——以人民团体管理为中心

9、阿牛曲哈莫、苏金梅:管窥四川在抗战时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