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何時被毛澤東第一次提出,為何要“全心全意”

“為人民服務”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毛澤東提出,再到被寫入黨章,中間經歷了哪些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的《為人民服務:從提出到寫入黨章》一文指出,1939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給張聞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孔子的知(理論)既是不根於客觀事實的,是獨斷的,觀念論的,則其見之仁勇(實踐),也必是仁於統治者一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勇於壓迫人民,勇於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於為人民服務的。”

隨後,毛澤東同志陸續在一些公開場合和刊物中闡釋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蘊。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在追悼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的會議上發表了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他系統闡述了為人民服務思想:一是為人民服務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二是為人民服務要正確對待批評。三是為人民服務要搞好團結。

隨著中國革命的進程,毛澤東同志繼續論述“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4年10月4日,他在中央印刷廠禮堂向《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人員發表講話中指出:“為人民服務,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

經過理論和實踐的充分準備,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上正式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並將其作為黨的宗旨。

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了1945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章“總綱”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繫。並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繫。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

重新梳理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從一個概念的提出到形成著名篇章,再到寫入黨章的歷史過程,既感受了他的為民情懷與那段崢嶸歲月,又理解了我們黨的執政宗旨,領悟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提出經典概念

1939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給張聞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孔子的知(理論)既是不根於客觀事實的,是獨斷的,觀念論的,則其見之仁勇(實踐),也必是仁於統治者一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勇於壓迫人民,勇於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於為人民服務的。”隨後,毛澤東同志陸續在一些公開場合和刊物中闡釋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蘊。

同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提出知識分子應該“為工農服務”“為群眾服務”,並以能否為群眾服務作為區分不同知識分子的標準,也作為吸收知識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考量標準。

“為人民服務”:何時被毛澤東第一次提出,為何要“全心全意”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他提出作家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並指出:“對於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並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裡,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1943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論合作社》中指出,為群眾利益著想是“我們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也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

發表著名演講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在追悼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的會議上發表了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他系統闡述了為人民服務思想:一是為人民服務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同志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融入共產黨員的生死觀,最高意義就在於無私、忘我地為人民服務。二是為人民服務要正確對待批評。“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三是為人民服務要搞好團結。“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此後,毛澤東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題寫“為人民服務”,不斷展現其蘊含的精神力量。1944年冬,他為黨內刊物《書包簡訊》題詞:“書包簡訊辦得很好,希望繼續努力,為黨即是為人民服務。”

1945年5月,他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9團烈士紀念碑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45年8月,他為《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1953年,《為人民服務》正式成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正式寫入黨章

隨著中國革命的進程,毛澤東同志繼續論述“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4年10月4日,他在中央印刷廠禮堂向《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人員發表講話中指出:“為人民服務,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

經過理論和實踐的充分準備,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上正式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並將其作為黨的宗旨。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中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他還在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精闢地闡述了為人民服務要做到的三個“一”,即“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

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了1945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章“總綱”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繫。並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繫。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

以後的歷次黨代會都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黨章。進入新時代,雖然我們黨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