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关于这部电影解读大部分都是围绕男主段奕宏精湛的演技和影片的获奖来讲,未免太过局限,想要看懂导演的对剧本的打磨和良苦用心,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该影片的魅力。


段奕宏拿影帝的《暴雪将至》是新人导演董越执行的第一部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豆瓣评分7.0分,讲述的是1997年,国企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为了进入编制内成为真警察,用尽一切办法追查连环杀人案的故事。2017年,该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男主段奕宏饰演的“余神探”凭借精湛的演技,拿下了两座影帝大奖,并在2018年包揽众多有份量的大奖。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南方小城,时间发生在香港回归和改革下岗的1997年余国伟是国营工厂保卫科的科长,专管工厂盗窃案件,多次抓获成功,被称之为“余神探”。但是老余只是编制内的小保安,全片下来,余神探梦想破一场大案子——抓到罪犯立功,从而破格成为真正警察,拿到编制内的“铁饭碗”。

电影开幕,天气预报,广播一直在喊今年将会有一场暴雪将至,紧接着平静的小镇发生了四起连环杀人案,罪犯是一个神秘男人,主要攻击目标都是女性,打晕运到野外才下手,手法残忍,毫无人性。

在年度表彰大会上,老余作为劳动模范上台领奖发言,因为机器老化棉絮从天而降如同漫天飘雪。在警方人手不够时,老余主动请缨,为了抓到罪犯,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接连失去了徒弟和女友燕子,将假罪犯打成了重伤,被判刑坐了十年牢。2008年出狱后,这个世界早已遗忘了他,就像他的名字,“多余的余,祖国的国,伟大的伟,他只是伟大祖国里多余的一个人。”

电影的结局,老余亲眼看到自己干了那么多年的厂子爆破,坐上了离开这里的大巴,大巴出了故障开动不了,停在原地。这时,天上开始下起了雪,漫天飘雪的雪花让老余回忆起自己上台领奖的时候,这场从1997年就开始预警的南方大雪,终于在2008年这一刻落了下来。这辆大巴终点到哪?还能不能继续开?他一无所知。

在我看来:导演对这个故事内容本身不在于悬疑犯罪,看似在讲杀人案的侦破过程,实则讲述了余国伟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电影主题的呈现方式、事物的象征意义、镜头语言的隐喻和暗示、三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来解读男主对权力的追求。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1、事物的象征意义:余国伟身上经常携带的电棒、手铐等象征,极具深刻的含义,值得深思

余国伟作为一部犯罪电影的主角,他不是警,也不是匪,是个想成为警的编制外人员。

他有小市民身上的俗气和精明,为了成为一位真正编制内的公安人员,对镇上一切犯罪案件可以说是非一般的热情。连环凶杀案发生了,他不是围观看热闹,而是兴致勃勃地凑上去问“我能做什么呀”。追踪一个嫌疑犯,他比公安还积极。追到了,就死命地偏执地一定要制服他,因为这是他走向编制内的关键一步啊!

《暴雪将至》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没有讲一个主体案件的犯罪始末。余国伟对抓罪犯非常的狂热,渴望抓到罪犯归案,但现实能随他意吗?越陷越深的他走到深渊,深渊里有什么?不得而知。你说, 他是在追犯人,不如说他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追赶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工作。

①余国伟渴望“身份转变来获得体制内拿铁饭碗”改变的命运,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知道身份便是话语,而后结构主义者福柯认为:占据了话语,便是占据了权力,话语就是权力。

在90年代的下岗大潮中,在国营工厂,人们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突然一下子要工厂改革,准备裁人了,失业率的提高,必将导致犯罪率的上升,比如一起——家庭失业导致的杀妻案,还有连环杀人案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作为影迷和观众看完电影《暴雪将至》就会明白男主余国伟属于工厂保卫科的科长,说的直接点就是看大门看仓库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实权。

人越没有什么就越想要什么,余国伟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成为编制内的警察是他未被满足的欲望,他渴望自己拥有实权的工作。尽管他很努力搜查和抓捕凶手,可刑警队依旧不怎么待见他。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刑警队之前,查出真相,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成为警察的能力,为自己能顺利进入警察局做好铺垫准备。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②电棒和手铐是余国伟表露自己想成为警察的最好证明,象征他渴望的身份,在工厂制度瓦解之后,不再是铁饭碗等现实生活,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刚需

余国伟虽然身份设定的是保卫科的工人,但是他的办案能力和侦察能力却不容小瞧。因此说他是一名工人,不如他是一名没有身份的百姓警察。电棒和手铐就是余国伟向外界倾诉自己想成为真正警察的工具与载体。

在工厂制度瓦解之后,不再是铁饭碗等现实生活,余国伟将所有的希望未来的前途都放在了抓罪犯这件事上,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刚需。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③抓到罪犯破案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见证余国伟的命运走向,这个时候,他需要摆脱,罪犯成为他通往自由和幸福最后的羁绊。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抓到罪犯”展开与推进的。

余国伟执意抓到罪犯成为编制内的警察贯穿整部电影,老余不管经历了什么,接连失去徒弟和燕子后,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抓到罪犯归案,每个关键故事的节点,都是因为“罪犯”而得以继续推进。

抓到罪犯本身的曲折,也就是余国伟未来命运的暗示,成为它通往自由之路的羁绊。老余从开始的渴望抓到罪犯,到疯狂执念,导致身边人(徒弟和燕子丧生),最后变得急功近利,凭借自己的臆想,又没有任何事实的证据,认定凶手,用铁具疯狂殴打怀疑对象,后经公安证实,此人跟案件无关。导演让余国伟在抓到罪犯而获得权力的“笼子”里,束缚的是他的自由,他需要冲破这个“笼子”。很遗憾,等老余锒铛入狱,被判刑十年,他明白了,却发现这个世界早已经遗忘了他,没有他的位置了。

在我看来《暴雪将至》特意选择社会变革的时代节点,就像一个参与叙事的隐性角色,以无形之手推动人物蹒跚前行,展现上个世纪90年代各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命运发展。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2、镜头语言的暗示和隐喻:电影中90%的时间都在下雨,还下了两场雪,画面整体阴冷潮湿且压抑,烘托出余国伟内心诉求的抑郁和苦闷,为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影片中老余细腻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的表达,也有赖于丰富清晰镜头画面。影片的开头,阴冷潮湿的南方小城,天气预报广播一直在强调,今年将有暴风雪要降临,这意味着下岗潮来袭汹汹,这也是导演暗示了老余在环境压抑下的浓烈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①暗示——阴冷潮湿的雨天:

贯穿全片都是晦暗的潮湿的雨水,根据导演本人的解释,雨就是真实的自然氛围,对于人心、对于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一种压迫式的影响。这其实所暗示的是环境空间与人物内心空间的压抑感与黏腻感,让人挥之不去摆脱不掉。

电影中余神探想成为真正警察的欲望和压抑的情感,在阴冷潮湿大雨中彻底爆发出来,浓烈而深沉。

在我看来阴冷潮湿的雨天镜头,画面更为细腻,丰富,感性占据理性更多地表达了人物情感内心世界的多面余复杂。比晴空万里的晴天更压抑,更生动,更有层次感。每一场雨,打在老余身上,小雨到中雨到暴雨的循环渐进,慢慢将老余想成一名真正警察的拼命努力和挣扎的镜头画面完整展现。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②隐喻——1997年和2008年两场大雪的镜头:

  • 1997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并不真的在下雪,而是老余作为工厂里的劳动模范上台颁奖发言,由于机器老化出了故障漫天的棉絮从天而降,就像下雪一般,一片片雪花落在了他身上,这是老余这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可是老余出狱后,他再回工作过工厂,跟看工厂大门的老大爷谈起了自己当年得过劳动模范奖。可是老大爷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老余,还说工厂效益不好,劳动模范从未给过保卫科,不少人说老余是精神分裂,他根本就不是这个厂子里的人,奖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在我看来导演安排此处的镜头,就是在隐喻的表达老余坐了这么多年牢已经被这个社会遗忘了,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曾经拼命努力追求的一切现在看起来如同泡沫一触即破。颇有一番你的荣耀时刻,你终身记得,在其他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的滋味。

  • 2008年的第二场雪:是十年后工,老余出狱后,厂完成历史使命被爆破,人群远远观望,老余默默转身离开。坐在发动不了的大巴上,天空下起了雪,十年前要下的雪,终于一片一片的落在了大地上。

影片用俯拍拍摄了大巴、天上的雪花一片片落下、老余看着窗外天空的雪回想起往事的画面,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余国伟从开始的震惊和接受最终归于平静,这镜头就是在表达老余一起放下是过去的种种的执念和痛苦的记忆、成为事业制的警察痴念,迎接老余是新生。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③片中最激烈的桥段的镜头——从老余的视角看,更像在暗示他未来的可能性,面前很多条路,他执着地选了追凶破案这条。

是一场长达8分钟的追凶戏,但其表达的内容,远比动作戏要多得多。

不得不说男主段奕宏的演技非常精湛,一点点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整颗心脏都在跟着他在跳动,紧张,我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现代充满浮躁欲望的时代,在追求加薪升职的路上一去而不复返。

在钢铁厂和铁道两个场景中,镜头跟着老余,铺展开钢铁厂的环境图。随后,追出工厂来到铁路边,镜头扫过了延伸向四面八方的轨道。

从环境角度解构不难发现,这场戏不仅是情节的关键点,也是人物性格的分割点,小小的破案执念,逐渐让老余的人性产生了异化。

在我看来:凶手,都不是关键。而是,放下权利的欲望和执念才是关键。从电影结局,导演采用的镜头特别含蓄,并没有交代老余的去向,而是引导观众自己思考和延伸,至于怎么过,怎么活,全靠余国伟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3、电影主题的呈现方式:阴冷潮湿的南方小城,上个世纪90年代国营工厂,与传统悬疑片的叙事模式和节奏截然不同,以改革时代和下岗潮“老余”为代表小人物的命运,来见证大时代背景变迁

导演设置的电影背景非常简单,整个故事放在阴冷潮湿的南方小城,上个世纪90年代国营工厂——中南钢铁厂,整体的冷色调压抑背景下,更突出了人对于欲望到底有真实,人性是多面性和复杂的 。

在下岗潮这场无人可以逃避的改革运动中,伴随着南方冬季淅淅沥沥,下不完的小雨,所有人都要面对社会伦理,面对残酷环境下的真实内心的挣扎、困惑和爱恨。

①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在寻求一种体制内的存在感和向往更高一级的权力阶层,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特有的产物

中国的人的欲望跟外国人的欲望很不一样,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好做官,在近代的时候,追求稳定的公务员铁饭碗工作,共同点都是向往一个体制内的保护,向往更高阶层的身份。而西方国家的欲望就特别简单,就是钱。比如科恩兄弟的欲望设置经常是钱,《冰血暴》《老无所依》的罪恶的驱动力全是钱。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②在极端的环境下,突出余国伟内心变化和改变身份的艰难

在办案初期,老余一直来来回回奔波案发现场。

他第一时间骑着破烂的偏斗摩托跑到现场,斗志昂扬地询问办案警察“没耽误事吧?需要我们怎么配合?”

警察却漫不经心地告诉他,“如果不是我们人手不够,也不会叫你们过来。你留在这儿,别让闲杂人等进入现场。”

余国伟看到张队长的车在街口,马上跑过去赔笑着搭讪:“张队,需要我们配合什么?”

张队长冷冷地回一句:“不需要!”

余国伟再次赔笑地问:“我没打搅你吧?”

依旧是冷冷的三个字:“打搅了!”

这几幕对话场景,展现出了余国伟工厂保卫干事那企业职工身份,遇到国家正式编制的警察时,天然怯场、低人一等的自我意识。

他在厂内处处受人尊敬,在厂外却得不到认可。这种落差,也是他内心极度渴望进入体制的现实原因。

余国伟内心焦灼点集中体现在女友燕子身上,他面对的是一道“爱情和权力”的双重选择难题

在破案抓罪犯归案的过程中,可以说老余是不惜用一切手段,都是带着很强烈的目的在跟他人打交道和相处,在徒弟触电身亡后,他更是陷入了极端的急功近利的状态。

根据导演董越的解释,余国伟这个角色的设定,注定他是不懂得爱情的人,“爱”这个词在他精神的世界是不存在。包括他眼中的女友燕子都是有物质化的成分,他愿意选择跟燕子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是燕子可以为他抓住凶手提供直接帮助。

余国伟在权力和爱情面前,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利用燕子的美色来做自己诱饵,捕捉罪犯。

燕子是一个渴望能冲破束缚,希望能去香港开一家理发店,向往自由的人。她本身就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厌世的感觉,在认识老余发展以后,将老余视为自己的真爱和唯一依靠,导演在前期就为她做一个有自杀过往的铺垫,大部分电影画面中呈现出来的都不是一个很健康的状态。

老余是一个追求体制内的工作,希望能成为警察,向往稳定的人。他有自己得意和成就感的地方,也有自己自卑和失落的地方,他对权力的渴望,导致他陷入了一种急功近利疯狂的幻想状态。

燕子在理发店收拾余国伟落下的包裹时,无意间打开了他的笔记本,在里面发现自己的照片,大量案发现场的照片等,内容详细记载了跟踪罪犯的记录和破案的经验,而燕子做自己在其中充当的则是诱饵工具,目的就是为了引出罪犯,让余国伟能顺利抓住罪犯,实现去警察局当警察的愿望。燕子一时崩溃不已,受不欺骗的她,当着老余的面跳桥自杀。


老余在亲眼看见燕子离去的那一刻,后悔不已,但他还是没用就此放弃这个案子,而是更加疯狂寻找罪犯,他要将自己失去的一切都要从罪犯身上夺回来。


余国伟如此拼命追凶,但在查案的过程中,他却遭受连串打击:年轻助手摔成脑出血后死亡、工厂破产他被迫下岗、燕子发现他的真实目的后,跳桥自杀。

临死时,燕子对余国伟说:“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

当余国伟失去一切时,他已经疯狂而毫不顾忌。

这两种人也许是导演选择极端人物的代表,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让观众感受选择的重要性,并不断用画面语言来阐述余国伟最终选择的理由——利用燕子,欺骗燕子,导致得知真相的燕子,受不了欺骗选择跳桥自杀。而余国伟为了尽快实现自己体制内的警察,带着对燕子的内疚愤怒,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他从开始的冷静理智,改而变得急功近利而狂躁,在没有真凭实据下,将假罪犯打成重伤,他得到了惩罚,进了监狱。

在我看来:一个大时代变革中的小人物,被卷入其中身不由己地随波浮沉。余国伟试图得到张队长的认可,得到国家的承认,试图进入正式编制的公安局,但是太难了,余国伟在爱情和权力面前,可谓是双双都没有得到,从某个方面增加了个人悲剧色彩。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③最后设置反转结局,弱化叙事结构,以“标志性的建筑”被拆,其实更彰显小人物的命运走向来见证大时代的变迁

通过前面的解读,出狱之后,老余得知,当年真正的凶手早在被他追捕的那个暴雨天里,被车撞死了。

那么他做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徒弟死了,喜欢的女人死了,自己成了杀人犯。

1997年的国企改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下岗、意味着再就业、意味着生活失去保障而前途迷茫。

那是一个压抑与痛苦的时代;是一个只需两三万元就可以将你一生买断的时代;是一个老职工瞬间失去收入和养老保障的时代。

在1999年春晚小品《打气》中,小品演员黄宏号召国企工人为国分忧,主动下岗,“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歌星刘欢甩着长发,豪迈地唱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刚刚刑满释放的余国伟,满脸苍老木讷,在辖区派出所登记备案,填表交钱,办理新的身份证。民警问他叫什么,他毕恭毕敬地回答:“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民警再次问他:“你姓什么?”

他犹豫一刻,回答:“多余的余”。

导演刻意弱化叙事结构,一笔带过的这条故事线及台词,也隐喻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政策,对成百上千万下岗职工人生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以及下岗职工对于自己工作一生的企业,痛苦地留恋与不舍!

我们都知道:“中南钢铁厂”标志性的建筑,象征老余的时代,2008年,下岗的员工亲眼看着标志性的建筑被拆,意味着老余的时代已经逝去。

回看影片余国伟当年领奖时的镜头,舞台设备意外损坏,导致漫天飞絮,曾经披红戴花上台领奖的荣耀之地,如今却破败不堪、蛛网丛生。这个亦真亦幻的场景,结合影片结尾处的意外反转,的确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疑惑与思考空间。

段奕宏的演技真的没得说,无论是获奖时眼里抑制不住的得意欣喜,还是杀了人之后的大笑,抑或是被捕后坐在警车里的大哭,他把人物的心情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电影中整个故事进展很慢,两个小时,只有几分钟的追凶场景,因为追凶这件事并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

导演在电影埋下了很多伏笔,十分隐晦,没有明明白告诉观众到底想表达,但是只要你多用心见几遍,就能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让观众时而悲凉,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替那个时代的人身不由己,感到惋惜和难过。

是什么让我们此时愿意看到余国伟放弃权力 ?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的魅力所在。从执意要选择成为体制内的警察,追求权力,到最终放下,选择过平凡的生活,我们都欣然接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在浑然不知中已经从电影故事中感受到了余国伟的真实想法——他选择过重新过平凡的生活,放下过去种种的一切。

影片最后的结局,余国伟坐长途大巴车回家,车却坏了。一车人被困在破旧的大巴车上,四顾无语,茫然无措,大雪飘然而至。1997年,本该下的雪,在2008年这一刻毫无征兆的下落,第一场雪是老余疯狂追求权力的时代,2008年,第二场雪是老余放下权力,选择过平凡的生活,却依旧迷茫的时代。

导演设置反转时代,其实,更彰显小人物的命运走向来见证大时代的变迁。


从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主题呈现解读男性电影《暴雪将至》的魅力

结语: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故事片,国企工厂改革下,小人物命运走向的电影,其中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电影结尾和开头一样,都是阴暗的天空,未知的前途。工厂早已变迁,人也变得苍老,内心已经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成长。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不一样的人,不平凡的人,但是平凡才是人生本色。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