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暴雪将至》:体制中找寻存在感的人们,一个悲凉的时代

《暴雪将至》是由董越导演创作并导演,段奕宏主演的一部影片,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他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被称作“神探”的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为了能够立功从而进入“体制内”,费尽心思想要抓住连环奸杀案的凶手,最后不仅被工厂开除,还抓错了人,把对方打伤,自己进了监狱。讽刺的是,真正的凶手早就因为车祸身亡了。

这部影片反映了面对体制改革,工人们的恐慌、焦虑、迷茫的生活状态,更是用宿命感表现了体制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工人们注定悲凉的命运

电影《暴雪将至》:体制中找寻存在感的人们,一个悲凉的时代

一、 那个时代职工们对“体制内”的渴求

影片中,余国伟是一个充满悲情的人物,1997年,他面对职工下岗的狂潮,充满了不安,正在焦虑之时,一个好机会出现了,那就是破解连环奸杀案,让警局看到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

于是他费尽心机,甚至差点就抓到了凶手,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他还是没有抓住机会,他成为了体制改革的牺牲品,下岗了。

影片中对于体制内的优势做出了多次暗示。一次是在饭桌上,同事们祝愿余国伟能够往“体制内”调,可以看出这些工厂职工对于体制内的向往

还有一次现场余国伟想给在体制内的小警官点烟,小警官回了一句“别没大没小的,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明显的优越感就是来自于体制内的身份,这句话也刺痛了余国伟的心。

最后,影片结尾的时候,老警探的一句“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呀”表现出的是

体制内的人,对于这些下岗工人焦虑心情的不理解

电影《暴雪将至》:体制中找寻存在感的人们,一个悲凉的时代

二、 那个时代的人们缺乏存在感,安全感

电影中有好多镜头特别有深意,下岗职工被拒于门外的那场戏,一大群人穿着一样的黑色雨衣,这时,镜头从上往下给个远景,能看到我们的男主角在人群中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他只是这群人中的一个渺小的存在,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就像开头的那句:“我姓余,多余的于。”他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也是因为如此,他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这部片子用了大量的远景,把人物放在一个渺小的位置,把工厂冷冰冰的机器,把驶过的一辆辆列车完全收进镜头,再加上连绵的雨,阴沉的天,整体环境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达到的效果就是:这个时代把人吞噬了。直接反映了人们存在感的缺失,以及极大的不安感。

余国伟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个体,他把内心的焦虑以暴力的形式宣泄在了他以为的凶手身上,同样的还有那个被车撞死的凶手,死了都没有人认领尸体,焦虑恐慌的情绪只能在杀人的快感中发泄出来。

还有那个因为吵架愤怒砍死妻子的工人,他也是因为被这个时代,被改革折磨得焦虑以至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产生了这个悲剧。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而本片的女主角燕子本来也被现实折磨的自杀未果,因为余国伟的出现,让她对于新生活有了向往,但是余国伟与她是两路人,他听到燕子想去香港,脱口而出的是“你的目标好远大啊”,他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安,他只想活在这个小城里,为了那份安全感。

本片的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余国伟拿出了身份证看了看,那时候燕子死了,老警察痴呆了,老厂房也爆破了,世界上一切与他有关系的人和事物都消失了,似乎只有身份证能够证明他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电影《暴雪将至》:体制中找寻存在感的人们,一个悲凉的时代

三、 那个时代悲凉的宿命感

影片中那个杀人犯的死充满了讽刺意味,余国伟拼命地想要抓住他,最后他居然死于车祸,这个死亡的方式有一种宿命感,如果说让第一辆车撞到属于意外,那么紧接着又让第二辆车撞到就是必然了。

就像余国伟这个人的命运必然是下岗,不论怎么努力,机会和他总差那么一点,这也是一种宿命感

就连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的意象——暴雪,也是有一种必然性的,即使1997年暴雪未至,但是到了2008年,暴雪依旧推迟来临了,这其实是当年发生在湖南的真实情况,被导演直接用在影片中,这种必然性很有讽刺感,该来的永远躲不掉

而这种宿命感形成的整体,反映到时代上就是说体制改革的势不可挡,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只不过,有变革就一定有牺牲,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发展的蓬勃向上时代,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悲凉的时代

电影《暴雪将至》:体制中找寻存在感的人们,一个悲凉的时代

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凉感,一大群人被体制改革逼得焦虑,不安,恐慌,大家在情欲中,在暴力中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直接导致了犯罪率的提升,但是这也是时代在发展进步的必然过程,正是因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所有的人都没有错,所以那个时代才显得更加悲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