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广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

导言:

姚广孝是何许人也?要说是靖难之役的策划者、北京城的设计布局者、《永乐大典》的编撰者,大家可能就恍然大悟了,毕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足够让人称奇的。他年轻的时候出家当和尚,却又不拘泥于清规戒律,甚至拜道教为师,学习阴阳术士,他集儒释道为一体,总之就是自己感兴趣哪方面就学习哪方面,丝毫不顾忌什么规矩、什么世俗,是一个异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将明朝搅的天翻地覆,生在太平盛世无力发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他直接创造机遇,不断怂恿朱棣造反,可以说靖难之役就是他的成果,而帮助朱棣登上帝位后,他却不求功名利禄,反而退出朝堂,专心修史著书。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笔者下面将进一步讲述。

出身杏林,志在天下

姚广孝出身于杏林世家,祖上几代都是济世救人的医者,家里在苏州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按照道理,姚广孝以后也是要继承家业,以他的聪明才智肯定可以将家族发扬光大。然而姚广孝虽然从小聪明,善于学习,但是他却无意于医术,他并不想要成为一个济世救人的医者,相反他想要入朝拜相。他从小就怪异独行,不爱医书,不读四书五经,而偏好奇书怪传。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面的人生。

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当和尚,不同于其他和尚,他可不是看破红尘才遁入空门的。他纯粹就是因为喜好研习佛法才出家为僧的。所以他出家之后,也不是老老实实呆在寺庙拜佛念经,而是一个人四处游历,在游历的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的奇人异士,所以可想而知他所习并不仅仅是佛家经典,而是爱好广泛。游历的过程中,还认识了一个名叫席应真的道士,交流过程中深为席应真的学识所折服,因而竟然拜席应

真为师。没错,一个和尚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可想而知姚广孝此人有多不守常规。

笔者认为也正是由于姚广孝的不守常规,才使得他能够博百家之所长,集儒释道于一身,学习众多学派思想。而且姚广孝还学习军事战争兵法理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本身并非迂腐之人,也不局限于佛家思想,而是为他的政治抱负打下基础的。所以他的所学的东西杂多,而且注重术论,这与传统的思想大家重理论并择一而专有很大的区别。可以看出,姚广孝的博学多才,而且他到处游历的时候结识了众多儒释道的大家,和他们也都有很好的关系。交友广泛、学识渊博,必定不是凡人,也必定不会为这俗世所累。

靖难之役,策划首脑

姚广孝的转变是从遇到朱棣开始。也许姚广孝一直在寻找属于他的伯乐,也或是他命中注定成为朱棣的谋反之臣。总而言之,姚广孝一眼就相中了朱棣,看到了朱棣平静的外表下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他从认识朱棣开始就不断在怂恿朱棣造反。朱元璋在位时挑选高僧诵经祈福的时候,姚广孝也在队伍当中,他见到朱棣后就认定朱棣就是能让他未来大展身手的伯乐,所以他见面就对朱棣说:"臣奉白帽著王",一个白加一个王字,就是许诺朱棣以帝位的意思。

朱棣与姚广孝

姚广孝之后就成了朱棣的心腹,十几年如一日的劝朱棣谋反。奈何朱棣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毕竟天下太平,自己又是藩王,不愁吃不愁穿的,没事干嘛冒着风险去造反,驼上骂名呢。不过姚广孝都是耐心十足,见到朱棣就劝他,"耳边风"吹久了总会有点效果的,虽然这个历时有点久。但是姚广孝还是等到了这个时机。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朱允炆深感藩王力量过于强大,从而导致中央集权削弱,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于是等到自己登基为帝后,就开始着手削藩动作。但是朱允炆太过操之过急,一方面自己刚登基,根基还不够稳,应该主要任务是稳定朝堂局势,而不是先削藩。碰到那种比较好对付的藩王,你强硬点也就成功了,但是碰到燕王、宁王这样的位高权重的大藩王就不是强制就能解决的。物极必反,建文帝的强制削藩使得朱棣最终下定决心造反,燕王朱棣认为朱允炆受奸臣所惑,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大明帝国的根基,因此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

靖难之役

于是姚广孝就在朱棣的燕王府帮朱棣训练士兵,燕王朱棣则在外招兵买马,壮大军队力量。朱棣起兵的时候,与朱允炆打的不相上下,两方持胶着状态,朱棣攻取了几座城池,朱允炆又打了几场战况。但是形势对朱棣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朱棣的后备力量有点跟不上,长久下去必定会惨遭失败。姚广孝在这个时候又出来发挥智慧了,他和朱棣说不要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和朱允炆打的这些小仗上面,如果一直是双方持平状态对我们的形势就大为不利。因此要直接攻打建文帝的老巢,直取京师。于是朱棣遵从了姚广孝的建议,绕过济南带兵直接攻打南京,而朱允炆将主力军队全部推出去与朱棣作战,没有料到朱棣反而会直接攻到京师来,所以京师很容易就被攻破。而朱允炆一把大火烧掉了京师,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不得不说也只有姚广孝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来,在自身实力相对较弱的形势下,贸然攻取京师有可能全军覆没,而姚广孝敢如此也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朱棣的能力吧。

功成身退,专注文化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后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自己也算功成名就了,但是他却并没有在朝堂上大展拳脚,虽参与朝政,但是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淡泊名利,轻视钱财,除了担任官职外,其他金银珠宝、美人宅子他都一一拒绝了。居住在鸡鸣寺里,白天上朝,晚上则穿上僧衣当个和尚。他在朝堂上的贡献主要是设计北京城和修订永乐大典。这也是太平盛世无法在运用他的阴谋学有关,也与他个人 志向有关。

朱棣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当时北京的政治地位逐渐凸显,而且迁都北平对外有利于抵御外族侵略,对内有利于发展全国经济。所以当时姚广孝负责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北京的紫禁城以南京的皇宫为蓝本,以中轴线为中心,方正规矩,恢弘磅礴,实在是一个建筑大作,由此也可以看出姚广孝的博学多才。

北京城的布局

朱棣即位后,就想要修订一部集各类工具为一体的大型类书,集经史子集于一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阴阳八卦。而姚广孝志不在政治,反而对于文化很有兴趣,因而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他广集人才,搜寻各类人才,无论出身、门户及资历,只要有一家之长就可以为他所用。他早期的广泛游历,结交各路人才为他提供了便利。在大量的人才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编纂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最终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

图五:《永乐大典》

姚广孝一生可谓十分传奇,出身医药世家却偏偏走上了一条造反之路。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的造反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权,而是为了造反本身。势要将自己一身的才华本领予以施展出来才可,如果大局稳定那就想方设法制造机会,这样子更能凸显自身的才华。他把全天下都当做一盘棋,而他在这盘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他实现完自己的理想之后,也不眷恋权势身份,而是自己一个人在寺庙里安静孤独的生活,他的晚年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和他分享他的成果。最终于84岁病逝,死后也是配享庙庭,可谓荣耀之极。至于他的功过是非我们无法否定他的功绩,也无法否定他的过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