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領導(全面)

不是說領導的八卦,是八卦一下領導。

聊聊領導“怪異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和現實原因。

西方有句名言:瞭解了一切,就原諒了一切。

或許換位想想,領導和下屬,彼此都坦然一些。

領導說話為什麼不走心?

學校一位中層領導在一個多月時間裡,校門口見我,三次寒暄,三次問:“你住哪個小區?”最後一次,我就笑而不答。

一位關係很好的同事做了領導,給我發信息,最後突然來了句“謝謝您”。

還有一位關係很好的同事獲得提拔,校園裡遇到,招呼突然變成了:“你好——”聲音很大,拖點長音,得體、官方、客套,不像是對我說的,像是對一群人說的,大概像古時酒店的酒保“唱喏”,或者像現在酒店門口的迎賓,排成一排,用無誠意、嚇人一跳的“熱情”,吼一聲“晚上好”。

顯然,做了領導,就會啟動批量化的簡省交流模式。有時,難免“冷了兄弟們的心”。

領導本來交往圈和我們一樣,當了領導後縱向要對上對下,橫向要對中對外,交際圈面積自然翻了幾番。事情多,面對許多人,常做不到角色的自由靈活轉換,必須有一種程序化的輻射面更廣的簡化應對模式,提高交流效率,就像做運營的回信息的模板一樣。以期說話做事,滴水不露,就難免官腔官調。

而我們的文化有一種特別的脆弱和敏感,每個人都特別需要區別對待,對別人,尤其是對領導,有奢望。希望領導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不過,換位思考,領導不易,事情多,頭緒亂,我們應該寬容對待,放下奢望。

當然從領導角度來說,最好不要裝,不要試圖討好所有下屬,不必假裝和誰關係都很熟。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更多是通過非語言的隱性信息傳達的,顯性語言傳達是很少的,而且過多顯性語言的客套,常常是距離的表現。冷暖人自知,要有真心,別想靠抖機靈去團結下屬。

領導為什麼不改變對自己的偏見?

一方面,領導往往比較自負,幾乎所有的領導都覺得自己看人很準。另一方面,和上面所講的簡化模式有關。為了方便處理信息,領導對人的評價,也一定是要啟動簡化分類模式。比如分成“靠譜的與不靠譜的”“忠心的與不忠心的”。

小時候聽過一個笑話,說兩個學生上課都用書蓋著臉睡覺,一個成績好,一個成績差,老師批評成績差的:“怎麼能學好呢,你看著書都能睡著;看看人家,睡著了還在看書。”這種偏見很常見。領導思維大多是結果導向,“不要解釋,不要廢話,看結果”。

你結果好了也不行,領導會啟動第二次偏見,覺得主要是巧合,原因不在你;就像領導欣賞的人,做事結果不好,領導依然認為這個人是很好的,只是客觀上有不利因素,是“實在沒辦法”。

也就是說,除非你有長期的、實質性的、過分的改變,領導才有可能改變偏見。當然你有了長期的、實質性的、過分的改變,領導也不一定改變對你的看法,因為領導一般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你只要竭力證明自己,領導還會對你生出新的偏見。

領導為什麼不及時回信息?

給領導發個信息,或遲遲不回,或石沉大海,或答非所問。

有的當然是正常忙,信息多,沒顧得看,下屬不必太矯情。

還有一種情況,剛打開微信信息,一個電話打來,或一個人來訪,就忘了回了。也要理解,我們自己也常有這種情況。

還有的,不便表態,領導回信息都不是回給你一個人的,他還要想著你截圖發給別人或發到群裡。

還有的是讓你自己反思一下:提的要求是不是太過分?說話是不是太囉嗦(領導又沒空和你聊閒天)?會上已經反覆講,你還沒領會嗎?

還有的,是領導在考慮。有一次,和一位朋友一起吃飯,他說:“找領導辦事,領導不回信息,恰恰證明這事有希望,有餘地;如果沒希望,是原則問題,他就直接回絕了。”我覺得很受教,這位朋友自己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領導。

當然也會有少數比較庸俗的領導,他的領地意識特別強,他用不回信息在提醒你:你沒資格和我說話。

從給領導發信息的角度看,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想清楚再發,事情是否妥當,信息是否必要。

2. 表達清晰,站在看信息角度,如採取先觀點、後理由、再案例的“倒金字塔模式”。

3. 不聊天,萬不發什麼“在嗎”“在忙嗎”之類,有事直說。

4. 如果沒以上問題,有時可能是領導事情多一時忘了,再發,再提醒。

另外,從語文角度看,領導回話也大可玩味,“收到、知道了、好、好的、沒問題、嗯”,甚至還有領導喜歡發“知”,包括不同的表情圖像。這個情況還有點複雜,以後可以單獨寫一篇再聊。

領導為什麼不近人情?

A.“領導,我準備這個月結婚……”

“馬上就要月考了,你怎麼還結婚?”

B.“領導,我腿摔斷了。”

“這怎麼搞,你的課還要找人代,不好安排呀”

C.“領導,我家老人去世了。”

“這怎麼搞?你找到人替你監考了嗎?”

首先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領導說話的方式。領導常被蠢下屬氣得不像樣子,但我們認定,說以上話的領導也很蠢。

然後我們再分析一下,領導是“工作本位、目標導向”的思維,是下意識地反應。領導還有領導,從領導的領導看來,這交流反而是很感人的:大局為重,工作為先。政績背後,常常會犧牲道德。

現在,各單位都流行一種“績效主義”,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企業管理大師德魯克的企業理論,風靡全世界。所謂“績效主義”,就是“唯績效”,只關注結果,只關注目標。不過在中國文化裡,“績效主義”領導一般都很無趣,凡事都有目的,都在想著“有用”,和誰打招呼,是有用的;和誰喝酒,是有目的的。所以領導常常對上在做“有用”的事,對下就疏於打理,因為在領導看來,上面的大多有用,下面的大多無用。

領導在家裡,如果還是這個套路,往往生活不太幸福,因為家裡是最不講“績效”的,是最不講“有用”的,是最拒絕程序化套路的。

有個段子說,女高管的老公說:我對你要求不高,能享受客戶的待遇,就心滿意足了。

那種雷厲風行,又充滿情趣的領導,著實難得,鳳毛麟角。

領導喝酒為什麼不能一視同仁?

有的飯局參加,有的不參加;有的善始善終,有的中途離場,有的驚鴻一瞥;有的不喝酒,有的喝酒;和有的人用大杯,有的用小杯,有的滿杯,有的半杯,還有的只是作作樣子。

不是替領導辯白,實在是我們對領導和對自己啟動了雙重標準。大多數人如此,只是我們對領導有更高的期待和關注,顯然一個人的時間和酒量都是有限的,就是要權衡,要選擇,區分對待,是個必然。郭德綱說他一年只出去吃三四次飯,不也是要做選擇的。

當然,做人有原則,保持一致性,在一個範圍內一視同仁,自然會給自己加分。

領導為什麼喜歡撒謊?

急著解決問題,有時難免要下猛藥,連哄帶騙,或造勢或忽悠。

從小的方面說,領導也有很多無奈,有時事情複雜,考慮各方,有很多因素導致不便公開。

從大的方面看,最優秀的政治家本質上就是演員,還得是影帝。里根就是演員出身,施瓦辛格也擔任加州州長,要表演、要煽情、要造夢、要激情演講,他的身份要求他撒謊要撒得讓自己完全相信。

類似的情況,像領導說話不算話、口是心非等,都屬於此類。什麼“有空請大家坐坐”“心裡有數,不會虧待大家”“對事不對人”,都不要當真。

領導為什麼愛吹牛?

吹牛當然不是領導獨享的技能,還是因為大家更關注,或者說領導吹牛時,有更多人在場。

吹牛,就是言談嚴重脫離現狀,無非暴露一個東西:內心感覺到自己配不上現在擁有的一切,職位或榮譽。說白了,緣自自卑,只不過是缺啥吹啥,天天掛在嘴邊的東西,往往是缺少的東西。

不過,想到日本軟銀的孫正義,創業時在一個小房子裡站在一個破箱子上對兩個好不容易找到的“員工”慷慨陳詞,說自己的夢想,什麼一年200萬,三年日本最大,5年躋身世界500強。當時就走了一個,在那個人眼裡,這不僅是吹牛,更是一個瘋子。所以,還有一些吹牛,叫“願景”。

有的領導,不是吹牛,是在搞願景。

領導為什麼喜歡錶揚“蠢人”?

想開點,團隊裡的弱者需要更多鼓勵,就像老師在班裡多誇獎成績、習慣等不太好的同學一樣。也不見得就是“武大郎開店——店員不能比店主高”的思維。

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是,領導更注重當下的努力,個體有才能,是進入到一個單位的門檻,但下一步,單位要你“更進一步”,就有點難。

而且,得到的,都是應該的。關於這一點,經濟學家吳伯凡在一個節目裡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人早上上班看到一個阿婆賣餅,覺得很辛苦,就付了25美分,沒有要餅,以後每天來這裡,都付25美分。過了年,再給25美分,阿婆不高興了:“你不知道,餅已經漲到30美分了嗎?”

擁有的,就是本該屬於我的。下屬常覺得領導忘記了自己曾經對他的支持,領導也常覺得下屬們忘記了他對大家的好。

領導為什麼不聽從建議?

第一,領導大多不覺得需要什麼人來給自己提意見。讓提意見時,下屬儘量不要當真。陽儒陰法,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御人治國之術,聲稱的和實際使用的,往往不一致,宣稱的東西和執行的東西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家有什麼意見,可以隨便說說嘛”,大多是因為比較自信,覺得已經做得很完美,希望大家表達一下熱愛和讚美,而不是真的讓提意見。

第二個,因為領導聽不到建議。大家提的建議就被領導身邊的人屏蔽了,他們和領導反映,都是形勢大好,都不是傻子,一定要讓領導做最後一個知道壞消息的人,壞消息從誰嘴裡說出來,領導就想消滅誰。

真要給領導提建議還要講究技巧。

領導不是在聽建議,而是聽每一個建議背後的動機,關鍵不是內容,而是誰說的,在什麼背景下說的,可能有什麼動機。

比如領導要提拔一個人,問你提誰?你猜到了要提的那個人,也不能直接說出來,不然顯得你比領導聰明,不是好事。你說出一些符合這個人的標準,但又貌似客觀,比如,不能太張揚,也不能太內斂,年齡不能太大,當然太年輕這個工作似乎也不太適合,……領導越聽越覺得正中下懷。最後半推半就,經過排查,終於講出了領導想提拔的那個人的名字,領導還會故作遲疑:這個還是要再考慮一下。聰明的下屬就要會堅持,領導您這麼一說,還真的就他最合適。領導就會說:你覺得行嗎,難道你真的這樣想的嗎,好吧,我且聽你的一回,你推薦的人你要負責呀。中國古時聰明的奸臣,跪地上頭磕個稀爛,“逼”皇帝去做皇帝本來就想做的事。

最後,總結一下,單純想往上爬,是做不了領導的,人常說要有企業家精神,就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更服務社會,實現個人價值。領導也一樣,不能只想著當領導帶來的東西,要有領導精神,就是希望為大家做點什麼,期待的報償就是做事本身。少用技法,多用心法,技法形成的往往只是權力,心法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影響力。

聊教育真相,談語文學習。歡迎關注。點左下方“瞭解更多”,送一課《家長怎樣和老師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