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投資理念大於一切:股票投資是可以做到無風險的

正確的投資理念大於一切:股票投資是可以做到無風險的

很多投資者都把賺錢的希望放在牛市上,但即使牛市來了,最終也沒幾個能賺錢的,這都是為什麼?

首先,因為這部分人太過關注股票價格變動,每天坐在電腦前盯盤,看著價格變動,股價變動擾亂了自己的投資情緒。其次,過多的時間放在股價變動上,而沒有花時間瞭解公司,心理沒底,最終因為別的股票上漲自己的股票沒漲而失去耐心把手中未來可以賺大錢的好股票賣出買進那些已經上漲存在很大風險的股票。

學習股市需要學的是正確的投資理念,而不是那些所謂的方式方法,很多市面上的投資書籍或者網絡上的技術教學大多都是馬後炮,可以說就是看圖說話(幼兒園的教科書),只要稍微懂一點的人看著以往走勢圖都能說的有理有據,但投資賺的是未來,並不是賺過去的錢

投資理念在於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尋找機會,如何從交談,生活中發現機會,真正的投資不可能沒有風險,但做好前期的準備是可以儘可能規避已知風險的,而那些未知的風險需要在投資前做好安全邊際,只要做好安全邊際就算意外發生了,也不會造成過多的損失。

我們知道,銀行存款、國債或是儲蓄型保險等產品都會被認為是無風險的資產配置。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未來任何時段或某個約定的特定時段,我們收回的資金會大於我們的本金。只要我們能夠確定現在的一項投資將來回收時不會發生本金減少都可以認為是無風險的。

這裡銀行存款無疑是確定性最高的,且無任何前提條件(不考慮銀行倒 閉且資不抵債等極特殊情況),而債券投資或購買保險的無風險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比如 上市交易的國債在持有過程中由於利率變化,債券的賬面價值可能低於本金,但如果你持有至到期,依然是無風險的。儲蓄型或養老型保險在合同的前幾年退保,也可能發生本金 虧損,但同樣如果不在中途退保,按約定的方式完成保險合同,也是無風險的。這些投資 的無風險都要滿足一個特定條件,即一定的時間週期。在這個基礎上,回收資本大於本金是十分確定的。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股票投資能做到無風險嗎?首先,像銀行存款一樣無任何條件的無風險是做不到的,在股市中,一筆投資下去,沒有人能做到隨時收回的投資一定大於本金,並且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性,可能會使變現資金與本金相差很遠。這也是一般人認為股票投資是高風險投資的重要原因。但我們認為像債券或保險投資一樣,

滿足一定的條件,股票投資一樣是可以做到無風險的。從收回資產大於初始投資的無風險定義,股票投資的風險來自於短期的不確定性,我們要使股票投資做到無風險就要做到回收資金要超過我們的本金,股票投資能有這個確定性嗎? 

股票本質和股市的規律特點都是有很大的確定性的。首先,股票投資中得到的回收資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賣出股票時的變現資金和持有股票過程中收到的股息分紅。股息收入雖然長期來講也是非常可觀的,很多成長型企業在若干年後每年分配的股息甚至會超過當初的投入資金,但由於股息回收週期較長,我們這裡單講第一項來自股價變化的確定性因素。

從短期講,股價的變化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毫無確定性可言,也就是說你今天買入股票,下一週或下一個月甚至下一年,股價會變成多少是沒有人知道的。但把週期放長,股價的變化又是有規律可循,且確定性很高,這就是價值投資大師格雷厄姆所說的,企業的價值最終決定股票的價格,短期內股價可能離企業價值很遠,但最終會迴歸企業的價值。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簡化格老的理論,把股價的變化理解為由估值變化和企業 利潤的變化決定的,且無論幾百年的世界股票史還是 19 年的國內股票史這兩個因素長期起著作用。即,股價的上漲要麼來自估值從低到高,要麼來自企業價值(可簡單理解為企業 利潤)成長。我們能否使股票投資變得無風險,就是能否把握估值變化的確定性和企業利潤成長的確定性。 

市場總是牛熊交替,股票估值就像鐘擺一樣,一次次從低估走向高估,又從高估走向 低估。如果你在低估區間買入股票(比如 10 倍 PE),高估區間(比如 30 倍 PE)賣出股票, 即使企業的利潤沒有變化,收回的資金將是你本金的 3 倍,即盈利 2 倍,而 10 倍到 30 倍 市盈率的估值變化在一個牛熊週期中是普遍的。這裡面的不確定因素就是牛熊週期的時間, 一般要在兩三年以上,也可能是三五年甚至更長,因此我們一直強調投資股市的資產最好是三五年不用的資產,只要資金滿足時間條件,在一個完整的牛熊週期內,要使回收資本 大於本金確定性是相當強的。正如我們開始說過的除銀行存款沒有時間條件外,債券、保 險等無風險投資也都是有時間條件的,一份期繳保單如果你在三年內退保,同樣會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而對於股票投資成倍收益的確定性,三五年的資金時間週期條件並不苛刻。  

在上面估值變化收益中還隱含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企業利潤沒有變化,因此我們還 要把握股價上漲的另一個因素的確定性,就是企業利潤的確定性。就像上面例子中假設一 個牛熊週期中,一隻股票估值提高了 3 倍,但企業利潤如果下降了 3 倍,依然顆粒無收。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握企業成長的確定性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離開企業利潤的確定性,估值的高低變化,對回收資金的確定性意義就小多了,並且缺乏成長性的企業即使在牛市中往往估值也會低於成長型企業。 

對於股票投資我們能把握和需要把握的因素,總結起來無非是三點:一是我們的投資資金是否能跨越一個牛熊週期;第二,我們買入的股票是否低估;第三,在這個投資週期內,企業價值能否成長。只要我們把握這三點的確定性,我們的股票投資不僅沒有任何風險,還會收益頗豐。因為估值變化和利潤成長是乘積關係,在一個投資週期內,估值上升3 倍,利潤上升 1 倍,投資收益將是 7 倍(4×2-1=7),如果你能確定上述兩點,你就鎖定了 7 倍收益。

對於中國股票歷史而言,A 股市場整體估值變化大多在 15 倍 PE 到 60 倍之間, 變化區間為 4 倍,中國的優秀上市企業三五年利潤成長 2 倍以上的也不在少數。因此我們 的投資目標雖然不會是具體到每年百分之幾十,但三五年 5 到 10 倍回報依然是可以實現的, 即使未來市場不再給予企業過去那麼高的估值,低估區間買入的股票回升到合理估值區間, 再加上企業利潤相對確定性的增長,依然能滿足我們最低投資回報要求。

回顧 2008 年 9 月 以來我們港股和 A 股投資,無論港股購買的小肥羊等消費股還是 A 股重倉的金融股,都符合了我們審慎評估下的低估和成長兩個條件,從買入那一刻起我們認為未來幾倍收益已經 相對鎖定。在毫無風險地鎖定了幾倍收益的情況下,我們又何必計較買入後下一週或下一 月的股價賬面變化呢? 

中國股市上證指數從 100 點起步至今上漲 28 倍,深證成指 1000 點起步至今上漲 10 倍, 而多年參與其中的普通股民反而大多數在虧錢。究其原因不是股市本身風險高,而是投資者在股市中沒有做正確的事,沒有充分把握股票投資中確定性的因素,就像買保險者非要一年就退保,焉有不虧之理。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只有做好前期保護工作,才有可能在未來賺取更多的收益,最終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就是公司內在價值,只要基本面不惡化,短期的賬面虧損根本算不上虧損。

很多人投資失敗的原因是為了一顆大樹放棄整片森林,換成股票來說就是為了短期的微薄收益放棄未來的長期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