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剪苗、分株、打捆、装车、为刚剪过的的苗床浇水……4月17日,在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山陈村的扶贫大棚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棚里共有烟薯25号、西瓜红普薯32号等4种不同品种的种苗,有的适合做烤红薯,也有的适合做红薯粉条,大棚承租人陈建钦正根据前来购买者的不同要求,指挥工人剪出相应的种苗。

根据品种的不同,一株红薯苗售价一毛到一毛五之间浮动,对于在棚里工作的工人来说红薯苗就是一张张的钞票,“我们整天忙得就是在地里‘剪’(捡)钱呢”一位正在剪苗的大姐玩笑着说。

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棚里,陈建钦今春新种的火龙果苗有序的被用绳子固定在竹竿上,再往上是排列整齐的上下两层架杆,等待着与成长后的火龙果的邂逅,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可爱和富有生机。

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大棚里红薯苗长得又快又好,一棚苗最少也能收三茬,现在棚里第一茬苗已经剪完卖完了,关住门,再捂个四五天就可以出第二茬了,我估计三茬能卖15万株苗。伴随着最后一辆满载红薯苗的三轮车的远去,陈建钦终于能休息一下,也有了谈性。“我是去年9月份的时候租的大棚,先种了一季蒜苗,年前已经卖完了,这才又种了红薯苗和火龙果,火龙果预计到今年春节才能挂果,就单说种红薯苗的这棚也不少赚,等红薯苗卖完了,我准备再试试羊肚菌,你算算我这一棚一年的产值有多少?”陈建钦乐呵呵的发问,再没有了年初的那点沮丧。

原来,陈建钦短短七个月的大棚种植生涯,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在年初那会儿,因为疫情影响,种苗迟迟运不进来,他一度做好让大棚荒一季的准备。“多亏了赵书记,要不是他一直鼓励我不要放弃,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估计就放弃了。”谈起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时,陈建钦坦言最感谢的就是山陈村的党支部书记赵超洋。

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在得知他因种苗运不进来的情况后,赵超洋不仅跑前跑后出证明、搞协调,把种苗成功运了进来,还组织村民戴着口罩来抢种,赶在时节前完成了种植,才没有使这一季的收成落空。

“赵书记还在朋友圈帮我卖红薯苗呢。”陈建钦继续补充,“没想到村干部能这么支持我,现在我就是觉得棚太少了,今年山陈村还要再建扶贫大棚,到时候我再租几个,扩大规模,也能多用点人,带着大家都致富。”

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瞧具茨山这个村,扶贫大棚“育”出了致富产业

新郑融媒记者:边 艳 通讯员 赵 颖

编    辑:孙雨晨

责    编:赵 丹

主    编:刘丽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