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超强老爸,他虽然忙,但成功地培养了9个子女。他是一位政治家,参加戊戌变法和公车上书;他是一位学者,平均每天写5000字,一生写下了1400余万字的著述;他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经常要到全国各地演讲与教学。

他是谁?他就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

他的孩子有多优秀呢?

大儿子,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二儿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我国首届院士仅几十人,只有一对兄弟院士,那就是梁思成与梁思永。)

三儿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后来投身抗战。

四儿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五儿子,梁思礼,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女梁思顺,文史学者。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三女儿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四女儿梁思宁,新四军女战士。

真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梁启超那么忙,还能培养出如此出色的子女?《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这本书能帮助我们看出一些什么。它的作者是吴荔明,梁启超外孙女。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在书中,吴荔明讲述了梁启超,他的夫人以及9个子女的故事。由于在1923年-1929年间,梁启超有5位子女在海外工作或留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梁启超家书以及他教育子女的细节。

关于养育孩子,我们至少可以在梁启超身上学到3点:一、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二、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兴趣;三、是告诉孩子家庭财务状况,让他学会生活。

1.明明白白说我爱你

梁启超是一位肉麻的老爸,他爱孩子没有一点东方人的含蓄,他经常用各种亲昵的称呼叫孩子们:我的宝贝,我最爱的孩子,对岸一大群孩子,老白鼻……是不是很可爱?

他对孩子们的思念,总是溢于言表。女儿思庄去加拿大留学,梁启超写信给女儿们:你们走后,我很寂寞。估摸着思庄快到加拿大了,那日正是十五,梁启超告诉孩子们: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有没有觉得这些话很难说出口?还有更厉害的,梁启超夸起孩子来,一点都不含糊。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举办婚礼后,梁启超收到了婚宴上的照片,他直夸梁思成一片丰腴俊秀,令我怎么看也不厌,三女儿庄庄丰泽可爱。

想孩子就说想,觉得孩子好就说好,梁启超真正是个心口如一的父亲。

假如有人问父母们,你们更喜欢儿子还是女婿,女儿还是媳妇啊?我猜有人会违心地说:一样喜欢。

梁启超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在给大女儿思顺的信中说,我虽喜欢大女婿希哲,媳妇徽因,但那是因为爱女儿才爱女婿,爱儿子才爱媳妇。那是间接的爱,要我爱媳妇与女婿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那终究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身体需要营养,心理更需要营养。

纵然隔着千山万水,梁启超仍不忘用家书为孩子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爱的营养。

2.赋权给孩子们

我一直觉得,父母过于能干,孩子未必幸福。有对能干的父母,孩子有可能狂妄,觉得凡事有父母兜底;孩子有可能懦弱,觉得自己无能。

梁启超在这点上把握得很好,他虽然出色,但愿意显得弱小,给孩子权利管自己。

在家书中,梁启超经常给子女报备:我没喝酒啊!我今天好好休息了。是不是很可爱?有一次,梁启超甚至在信中问子女:过两天妈妈过生日,我可不可以喝点酒啊?

父母与孩子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父母不只是给予爱的一方,也是接受爱的一方。为人父母,我们有时候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示弱。可是,梁启超在孩子面前活得很坦然。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梁启超生病后,儿子思忠写了一封六页纸的信劝爸爸保重,梁启超还撒娇说:好啰嗦呀,管爷管娘的,比老师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嘴上这么说,梁启超的心里肯定甜蜜蜜。

梁启超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流动的,平等的,他从来不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在梁启超去世前,他写信给思顺说:我平常想你们还好,每到生病时就想得特别厉害,要是顺儿在我旁边,我向你撒一撒娇,苦痛就会减少许多。

梁启超能坦白对孩子的爱,也能感受孩子们爱他,这使得他与孩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梁启超教育孩子的基石。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海蓝博士说:请孩子给你和他的关系打分,0-10分,如果在8分以下,无论你说什么,都是白费口舌。

只有关系好了,孩子才愿意被父母影响。否则,即使孩子知道你说得完全正确,也不会听。

3.引导孩子找到人生乐趣

如果有人问我,做父母最高级的状态是什么?我认为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并帮他找到一生兴趣所在。

这一点,100年前的梁启超早就做到了。梁启超鼓励每个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

儿子思忠报考军校,梁启超不赞成。但是,作为父亲,他尊重孩子的选择。

女儿思庄在选择专业时,梁启超的建议是学生物。梁启超认为女孩子学生物学不需要做粗重的工作,而且国内学生物的人较少,回国之后容易有新发明。

思庄学了一年多的生物后,梁启超从思成的信中得知思庄不喜欢生物学。他立刻写信告诉思庄:我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不必一定听爹爹的话,选专业的事要自己做主。如果可以,立马换专业。

梁启超知道:“趣”才是抵抗人生苦难与失败的良药。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梁思成在青年时期因为车祸脊椎受伤,长年穿铁背心支持上身。但是,他仍然与同事翻山越岭踏访了全国15个省份,200多个县,测绘与拍摄了二千多件古建筑遗物。是什么支持这个“半条命”的人这么拼?

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因病长年卧床。新中国成立后,躺在床上的他仍主持中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为中国考古事业制定长远规划,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

是“趣”。

兴趣可以让人熬过失败、孤寂与苦难。经不起“苦”的兴趣,根本不能算兴趣。

梁启超在尊重孩子兴趣方面,算得上“纵容”了。他曾经告诉孩子们:你们长成结婚后,可以跟着我在家住几年,等到完全自立后,再创造新家庭。如果只为生计勉强做不合适或不乐意的工作,可能引起精神上的痛苦,不值得。

4.学力比学历重要

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多于学习。我们更在乎分数,而不是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梁启超关心孩子的学习多于成绩。

女儿思庄刚出国时,学习有些跟不上。梁启超告诉思庄:英文不及格不要紧,不要因此而感到气馁,你们都会自己用功,我非常相信这一点,将来计算总成绩也不在区区一时一事也。

梁启超认为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更不能只通过成绩来看。

梁思成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写信向梁启超倾诉,他怀疑美国的教学方法太死板,他担心自己学不到设计方法而成为画匠。

梁启超用孟子的话劝他: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校的学习教人规矩,至于“巧”要离开学校才能发现。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的成就,还需要许多环境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你学成之后,找机会转变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到时候天才就可以爆发出来。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梁思礼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后,梁启超特地为他们设计了欧洲旅行路线,希望他们借此机会多观察国外建筑风格并做好记录。他强调,这是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支持你们。

梁启超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实践能力。儿子思永学习考古,想回国实习,并搜集一些野外资料。梁启超积极帮他联系国内考古专家李济,自掏腰包,为思永创造实践的机会。

在梁启超看来,学习包含了许多因素:兴趣、坚持、成绩、实践、眼界等等,它绝不只是成绩。可以说,梁启超教育的理念很超前,具有教育的终局思维。

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不是把孩子送进名校,而是帮助孩子独立,让他能够成功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要实现这个目标,成绩好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学习力。

5.金钱方面的教育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同为教育家的梁启超深谙此理,他总能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谈钱。

在1923年至1929年,梁启超有4个子女在海外留学。即使放在今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梁启超在信里告诉子女们,他的收入有以下几个来源:投资公司股份利息,政府工作、清华教职、演讲以及出书的收入。

在信中,他用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和孩子们谈留学费用及家庭各项开支。

这个爸爸能挣钱,会撒娇,懂育儿,9个子女3个院士,他太强了

梁启超的后代们

思成留学费用一年500美金,思庄留学费用一年700美金,每过一段时间,梁启超就把学费寄给老大思顺代为管理,并按需转给弟弟妹妹。同时,梁启超也为小一些的孩子思达,思懿、思宁三个子女的留学费用考虑,想提前准备着。

除了收入和支出外,梁启超还喜欢跟子女们谈投资,比如买股票、投资公司,甚至是投资房产。

在夏天时,梁启超喜欢带孩子们去北戴河度假。后来,有朋友要出售北戴河附近房子,梁启超就想买下来。

他跟子女算了一笔账,这处房子卖10000,其中装修、家具值5000,房子约10亩,也就是说地皮价格为500元/亩,而市面地皮价值1000一亩,所以非常划算了,值得投资。


梁启超虽然是文人,但是教育子女是入世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同时,他又深知,给家人生活保障,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没有钱肯定不行。

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博学、会撒娇、很温暖的父亲。他爱孩子,孩子们也爱他。梁启超知道教育的内核是亲子关系,所以他把与子女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其他第二位。他先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再谈学习、工作与生活,这样孩子们更愿意接受他的影响与建议。

而有些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关系放在第二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父母就渐渐地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梁启超的教育智慧真的值得很多父母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