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焦慮、晉升焦慮、營商焦慮┄┄:如何走出焦慮的怪圈?

考試焦慮、晉升焦慮、營商焦慮┄┄:如何走出焦慮的怪圈?

“我38歲離開體制,翁某玲26歲就自殺了,我比她‘強’┄┄”。疫情期間,我接到一位老闆的電話諮詢,這是他給我說的第一句話。

聽到這句話,我微微怔了一下,香港已故明星翁某玲英年自殺身亡,令人惋惜。眼前這位老闆(以下稱來訪者)和翁某玲的可比性是什麼呢?還比她“強”,難道他也想過自殺?

接下來的談話證實了我的猜測。

來訪者:為什麼我總是焦慮?

來訪者:“我是一位‘鳳凰男’,38歲那年,為了心中的詩和遠方,毅然決然的走出體制下海打拼。然而,幾年下來公司沒多大起色,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損失慘重,壓力非常大,最近半個月感到精神緊張,整夜失眠,我都不想活了……。”

他說話語速很快,但語氣很弱,我能感受到他的焦灼。

“現在疫情影響還在繼續,復工復產困難,房租、員工工資等都是固定支出,還有房貸、供孩子上私立學校的費用、贍養農村父母等等家庭開支,壓力山大,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

“嗯,你太難了!創業本身就不容易,加之受今年疫情的影響,的確是一次生死考驗。你事業的成敗又會直接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所以你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此刻我首先做的就是理解他,專業上稱之為“共情”。

聽到我的話語,他平靜了些,說到:“我現在最後悔的是不應該離開體制。我出身農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發展,平時工作非常努力,但一到晉職就會焦慮,擔心沒有背景、資源,位置被擠佔,那時也是焦慮,30多歲頭髮都白了。”

接著他告訴我他最早是中考焦慮,擔心考不上高中,那樣他就只有回家種地或外出務工了。後來又擔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為此天天揪頭髮,出現了脫髮和斑禿現象。醫生說他是壓力太大,需要心理疏導,媽媽帶他去市裡找心理老師交流了幾次,改善了許多,也交給他一些面對壓力的方法,他感到幫助非常大。大學畢業又為落戶找工作焦慮,總之一直處於焦慮之中。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他不經意間冒出這樣一句話。

“是啊!像誰呢?”我的提問引起了他的沉思。

片刻他若有所思的說:“可能像我的媽媽。我的母親很要強,打記事起就因生活困頓而焦慮:沒錢澆水施肥,錯過育秧期怎麼辦?沒糧吃了,馬上過年了怎麼辦?要開學了,沒錢交學費怎麼辦?考不上大學,沒工作怎麼辦?媽媽在他小時候還得過焦慮症,服用過一段時間的藥物。”

“爸爸在家裡的存在感比較弱,身體不好,也不善與人交流,總是一個人坐在窗下看書,對媽媽的焦慮和他的學習工作壓力從不過問。”

諮詢師:為什麼他總是焦慮?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過“真實的”焦慮和“神經症”焦慮兩種類型:

“真實的”焦慮是一種對外界威脅的反應,這種焦慮的產生有很明顯的外界線索刺激,比如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

“神經症”的焦慮是一種更為神秘和複雜的焦慮,通常找不到引發焦慮的外界刺激,或者一些不具有威脅的一般性刺激就會誘發。這種焦慮特徵是會強烈的預感外在的威脅會存在,可怕的事情會發生,並且將一切偶然事件都解釋成不祥之兆,可以理解為期待的焦慮(expectant anxiey)或焦慮期望(anxious expectation)。

我們交流了約90分鐘,來訪者說出了壓在心底的“不想說的秘密”,我們有機會共同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分析原因、走出困頓。

我分析:今年因疫情影響企業經營困難,來訪者十分焦慮,難以入眠,這是“真實的”焦慮。但站在來訪者人生經歷的縱向來看,他經歷的考試焦慮、升學焦慮、找工作焦慮、升遷焦慮┄┄等等種種焦慮,依賴於他的思想、影響判斷力、選擇所期望的東西,並等待自我證明的時機,這是普遍的焦慮,一種自由浮動的焦慮,“神經症”狀的焦慮,套用小品裡的一句臺詞可能“他就是焦慮的人”。

我對來訪者說:“根據我專業知識和多年的臨床個案積累,你的焦慮是一種‘神經症’的焦慮,疫情企業經營困難只是提醒激活了你的焦慮,讓你無法紓解,這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

樹有根,水有源,“神經症”的焦慮有它產生的深刻的家庭背景。我進一步給來訪者分析解釋。

“根據你的敘述我感到,在家裡你媽媽很要強,爸爸在家裡存在感比較弱,你與媽媽的互動會比較多,

向媽媽認同,這種緊密的親子關係佔據了你們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夫妻(爹媽)關係,把你推到了爸爸的位置上。然而,你既不是媽媽的丈夫也不是這個家庭頂樑柱,你架在這個位置是非常不安的,一方面需要抵抗來自媽媽的“誘惑”,面對分離焦慮,而另一方來自於對爸爸“憤怒的恐懼”和“罪惡感”,也就是面對死亡焦慮。”

弗洛伊德說:“對於個體來說,如果過分壓抑,焦慮就會隨之產生。”情感的壓抑也是你產生焦慮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長期的情感壓抑讓你無法把對媽媽的“誘惑”和爸爸“憤怒的恐懼”、“罪惡感”所面對的分離焦慮和死亡焦慮完全排除,你無法得到解脫和釋放,導致你頻繁出現焦慮的狀態,這是一種負強化的過程

來訪者只是看著我,沒說話,此刻沉默等於認同。

如何走出總是焦慮的怪圈?

我進一步給他指出方向,這是來訪者最需要的。我提示他:

首先,接納焦慮。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抗拒和身處焦慮的漩渦無法自拔。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它作為你的一部分,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其次,找專業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如果你處於焦慮之中,對未來充滿可怕的想象,無法找到梳解出口時,在與諮詢師的談話中,諮詢師會幫助走出想象,緩解不良情緒。

第三,認同父性,尋找父性及家族的力量。比如認同並踐行父親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優秀品質,比如欽佩並趨同你父親家族中在政商、商界、文衛醫界等領域取得成就的親屬,比如崇拜追隨父親家族中的強者,等等,通過這些連接閹割你與媽媽“精神臍帶”,阻斷你焦慮情緒的傳導路徑。

最後,設定合理目標。接納不完美,接受不可能,合理確定目標,不期望一切都如你願般,就會少了很多的患得患失和求不得苦之類的焦慮衝擊。

我們的諮詢接近了尾聲。來訪者對我的諮詢表示感謝,看著半信半疑的離開了工作室。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他又來諮詢了幾次。他告訴我,他按照我的指向,的焦慮情緒有了一定程度緩解,期間也有過迷惑,症狀曾出現過反覆,但他一直堅定信心,堅持按照我指引的方向前行,目前精神狀態好多了,相比剛來諮詢時候,焦慮情緒的出現次數頻率、“震盪”強度、持續時長也明顯減少。

他說他還會繼續諮詢下去,心理諮詢提高了他的生活質量。

在這裡,我想給他說:“前路多坎坷,願你能在焦慮的波濤中化險為夷,活出快意的人生。”

(根據個案整理,為保護隱私內容有改動)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