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詩集著名波斯詩人哈菲茲簡介

14詩集著名波斯詩人哈菲茲簡介

哈菲茲 (Muhammad Hafez Shiraz, 1327-1390),“設拉子夜鶯”,中世紀波斯抒情詩大師,擅長抒發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表達人世間芸芸眾生的願望,藉此追求個人心靈的完美與自由。他在當今伊朗之所以備受青睞,是因為他的詩行間裡常出現頌揚愛情、美酒、美女這些為當地宗教界視為禁忌的詩句。人們喜歡誦讀他的詩,更重要的緣由是他的詩歌可用來占卜未來;每當人們遇到重大事件,總喜歡翻開他的詩集中的任何一頁以獲提示。故此,伊朗家家戶戶在《古蘭經》旁都會放上一本《哈菲茲詩集》。如果說號稱波斯文學“四大柱石”的詩人菲爾多西以民族史詩名揚四海,詩人薩迪則以波斯語言的極致、詩人魯米以蘇菲主義神秘的奧義為人津津樂道,而詩人哈菲茲則將後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波斯古典詩歌的一個高峰。

設拉子哈菲茲陵園墓碑鏤刻著這樣兩行詩句:

來到我的墓前,就請許下個願,

我的陵寢,是全世界修行者的家園。

2017年成都草堂國際詩會出版的詩文選《詩影光芒中的茅屋》收錄一篇伊朗詩人伊斯梅普爾教授撰寫的“伊朗對全球化語境的詩歌貢獻”——“哈菲茲是伊朗最著名的神秘主義詩人,雖然名列世界級的偉大抒情詩人之列,但因波斯詩歌語言的複雜多義性、抗譯性以及韻律、結構的特殊性,很難被完美地譯成別國的語言;穆罕穆德·裡扎巴茲蓋爾·浩裡閣在《哈菲茲一枝蜜糖》一書中,把“你”解讀為哈菲茲本人。筆者費解了好多年,至今也不太明白,我想只有哈菲茲本人更明白。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根據各自的情感需要,理解和詮釋哈菲茲的詩歌。哈菲茲在詩歌中這樣寫道:

哈菲茲的意圖,只有真主知道;

真主的旨意,能洞察秋毫。

因此,伊朗以外的讀者也就很難領會到他那優美動人的詩歌特點。詩人哈菲茲在波斯文學的位置堪比中國文學的李白、杜甫”。哈菲茲的文學思想屬於伊壁鳩魯主義的享樂主義,一生追求的是儘可能豐富、幸福的人生體驗,卻也不免受到中世紀蘇菲神秘主義思想的影響,但又極為反對宗教的教條主義,追求精神的自由。而對波斯文學在中國的傳播“有開創之功”的潘慶舲教授在《域外文譚》(2016)“波斯古典詩歌淺說”一文中寫道,“哈菲茲的每一首抒情詩就好像是一串閃閃發光的珍珠項鍊,詩中的每一個聯句(即兩行詩),宛如一顆顆珍珠,而韻腳、音步——賽過綴滿珍珠的一顆鏈子,貫串起聯句之間整個詩篇的思想,往往令人難以言傳,只能意會,真的就成了一首首於內心默誦的優美詩篇”。18世紀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說:“哈菲茲啊,除非喪失理智,我才會把自己和你相提並論。你是一艘鼓滿風帆劈波斬浪的大船,而我則不過是在海浪中上下顛簸的一葉小舟”。是的,哈菲茲贈送給人們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令歌德敬畏!這把鑰匙開啟認識自己和宇宙的秘密,感悟真善美的真諦!

哈菲茲在詩歌中這樣寫道:

我不放棄追尋,直到理想實現。

讓靈魂與理想合一,獻出生命不足惜。

我用愛開始尋覓,不用問其原因。

我身體上路了,我的努力永不停息。

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哈桑博士在北外舉辦的“伊朗文化系列講座”期間,與筆者一起在北京超星學術視頻中心錄製了《哈菲茲詩歌21首》,錄製期間,他說,哈菲茲的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和宣揚的精神,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獻給伊朗及其世界人民的禮物。原因有四個:

①哈菲茲是伊朗國家的記憶。這種記憶表現在他是伊朗民族文化符號的象徵和伊朗人民的群體記憶。

②在伊朗,無論從城市到鄉村,每一個伊朗家庭,都會珍藏有一本《哈菲茲詩集》。

③伊朗人在冬至夜這天(伊朗的民俗說法叫YALDAR夜),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人們誦讀哈菲茲詩歌,一直到深夜還興致濃濃,意猶未盡,不願散去。

④伊朗人習慣用哈菲茲詩歌占卜未來。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所有的伊朗人都非常喜愛哈菲茲的詩歌,在伊朗人的各種聚會或學術會議中,哈菲茲的詩歌經常被人們吟誦或引用。

2017年成都草堂國際詩會出版的詩文選《詩影光芒中的茅屋》收錄一篇伊朗詩人伊斯梅普爾教授撰寫的“伊朗對全球化語境的詩歌貢獻”寫道:“哈菲茲是伊朗最著名的神秘主義詩人,雖然名列世界級的偉大抒情詩人之列,但因波斯詩歌語言的複雜多義性、抗譯性以及韻律、結構的特殊性,很難被完美地譯成別國的語言;因此,伊朗以外的讀者也就很難領會到他那優美動人的詩歌特點。詩人哈菲茲在波斯文學的位置堪比中國文學的李白、杜甫”。哈菲茲的文學思想屬於伊壁鳩魯主義的享樂主義,一生追求的是儘可能豐富、幸福的人生體驗,但是,也不免受到中世紀蘇菲派神秘主義思想的影響。而對波斯文學在中國的傳播“有開創之功”的潘慶舲教授在《域外文譚》(2016)“波斯古典詩歌淺說”一文中寫道,“哈菲茲的每一首抒情詩就好像是一串閃閃發光的珍珠項鍊,詩中的每一個聯句(即兩行詩),宛如一顆顆珍珠,而韻腳、音步——賽過綴滿珍珠的一顆鏈子,貫穿在聯句之間的整個詩篇的思想,往往令人難以言傳,只能意會,真的就成了一首首於內心默誦的優美詩篇”。

文章作者:於桂麗(北京外國語大學導師)於2019年11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