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集著名波斯诗人哈菲兹简介

14诗集著名波斯诗人哈菲兹简介

哈菲兹 (Muhammad Hafez Shiraz, 1327-1390),“设拉子夜莺”,中世纪波斯抒情诗大师,擅长抒发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表达人世间芸芸众生的愿望,借此追求个人心灵的完美与自由。他在当今伊朗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他的诗行间里常出现颂扬爱情、美酒、美女这些为当地宗教界视为禁忌的诗句。人们喜欢诵读他的诗,更重要的缘由是他的诗歌可用来占卜未来;每当人们遇到重大事件,总喜欢翻开他的诗集中的任何一页以获提示。故此,伊朗家家户户在《古兰经》旁都会放上一本《哈菲兹诗集》。如果说号称波斯文学“四大柱石”的诗人菲尔多西以民族史诗名扬四海,诗人萨迪则以波斯语言的极致、诗人鲁米以苏菲主义神秘的奥义为人津津乐道,而诗人哈菲兹则将后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波斯古典诗歌的一个高峰。

设拉子哈菲兹陵园墓碑镂刻着这样两行诗句:

来到我的墓前,就请许下个愿,

我的陵寝,是全世界修行者的家园。

2017年成都草堂国际诗会出版的诗文选《诗影光芒中的茅屋》收录一篇伊朗诗人伊斯梅普尔教授撰写的“伊朗对全球化语境的诗歌贡献”——“哈菲兹是伊朗最著名的神秘主义诗人,虽然名列世界级的伟大抒情诗人之列,但因波斯诗歌语言的复杂多义性、抗译性以及韵律、结构的特殊性,很难被完美地译成别国的语言;穆罕穆德·里扎巴兹盖尔·浩里阁在《哈菲兹一枝蜜糖》一书中,把“你”解读为哈菲兹本人。笔者费解了好多年,至今也不太明白,我想只有哈菲兹本人更明白。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根据各自的情感需要,理解和诠释哈菲兹的诗歌。哈菲兹在诗歌中这样写道:

哈菲兹的意图,只有真主知道;

真主的旨意,能洞察秋毫。

因此,伊朗以外的读者也就很难领会到他那优美动人的诗歌特点。诗人哈菲兹在波斯文学的位置堪比中国文学的李白、杜甫”。哈菲兹的文学思想属于伊壁鸠鲁主义的享乐主义,一生追求的是尽可能丰富、幸福的人生体验,却也不免受到中世纪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又极为反对宗教的教条主义,追求精神的自由。而对波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开创之功”的潘庆舲教授在《域外文谭》(2016)“波斯古典诗歌浅说”一文中写道,“哈菲兹的每一首抒情诗就好像是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诗中的每一个联句(即两行诗),宛如一颗颗珍珠,而韵脚、音步——赛过缀满珍珠的一颗链子,贯串起联句之间整个诗篇的思想,往往令人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真的就成了一首首于内心默诵的优美诗篇”。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哈菲兹啊,除非丧失理智,我才会把自己和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一叶小舟”。是的,哈菲兹赠送给人们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令歌德敬畏!这把钥匙开启认识自己和宇宙的秘密,感悟真善美的真谛!

哈菲兹在诗歌中这样写道:

我不放弃追寻,直到理想实现。

让灵魂与理想合一,献出生命不足惜。

我用爱开始寻觅,不用问其原因。

我身体上路了,我的努力永不停息。

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哈桑博士在北外举办的“伊朗文化系列讲座”期间,与笔者一起在北京超星学术视频中心录制了《哈菲兹诗歌21首》,录制期间,他说,哈菲兹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宣扬的精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献给伊朗及其世界人民的礼物。原因有四个:

①哈菲兹是伊朗国家的记忆。这种记忆表现在他是伊朗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和伊朗人民的群体记忆。

②在伊朗,无论从城市到乡村,每一个伊朗家庭,都会珍藏有一本《哈菲兹诗集》。

③伊朗人在冬至夜这天(伊朗的民俗说法叫YALDAR夜),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人们诵读哈菲兹诗歌,一直到深夜还兴致浓浓,意犹未尽,不愿散去。

④伊朗人习惯用哈菲兹诗歌占卜未来。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有的伊朗人都非常喜爱哈菲兹的诗歌,在伊朗人的各种聚会或学术会议中,哈菲兹的诗歌经常被人们吟诵或引用。

2017年成都草堂国际诗会出版的诗文选《诗影光芒中的茅屋》收录一篇伊朗诗人伊斯梅普尔教授撰写的“伊朗对全球化语境的诗歌贡献”写道:“哈菲兹是伊朗最著名的神秘主义诗人,虽然名列世界级的伟大抒情诗人之列,但因波斯诗歌语言的复杂多义性、抗译性以及韵律、结构的特殊性,很难被完美地译成别国的语言;因此,伊朗以外的读者也就很难领会到他那优美动人的诗歌特点。诗人哈菲兹在波斯文学的位置堪比中国文学的李白、杜甫”。哈菲兹的文学思想属于伊壁鸠鲁主义的享乐主义,一生追求的是尽可能丰富、幸福的人生体验,但是,也不免受到中世纪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对波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开创之功”的潘庆舲教授在《域外文谭》(2016)“波斯古典诗歌浅说”一文中写道,“哈菲兹的每一首抒情诗就好像是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诗中的每一个联句(即两行诗),宛如一颗颗珍珠,而韵脚、音步——赛过缀满珍珠的一颗链子,贯穿在联句之间的整个诗篇的思想,往往令人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真的就成了一首首于内心默诵的优美诗篇”。

文章作者:于桂丽(北京外国语大学导师)于2019年11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