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不留下陸遜,其實原因很簡單

孫權和陸遜之前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齊心協力戰勝了夷陵大戰,一度的默契下留下很多的佳話逸事的大臣,最後卻以悲劇結尾。年少成名的陸遜,可以說是和蜀國諸葛亮,出將入相,夷陵之戰、石亭之戰足使陸遜閃耀三國、名揚天下!

孫權對他信任欣賞有佳,高過周瑜、魯肅,為示褒獎孫權更是把孫策之女嫁給陸遜,所以在呂蒙死後,陸遜成為吳國頂梁支柱。

如此有功之臣孫權為何要逼死他呢?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陸遜及其家族姻親在東吳擔任要職,特別是陸遜自己,就被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這成為其功高震主,被孫權猜忌的原因之一。陸遜祖上世代為官,家世顯赫,出生於江東的大族。但是到了漢末之際,陸氏家族興旺的重擔基本上落到了陸遜的肩膀上。

孫權為何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不留下陸遜,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陸遜想要保持家族興盛不衰,就必須出仕效力於孫吳政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提升家族的實力和地位。那時,蜀國大將關羽駐紮在這裡,想要拿下荊州並不容易。而東吳帳下有陸遜,當時主動請纓,願意前去降服關羽。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決定派呂蒙和陸遜一起進攻荊州。

孫權為何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不留下陸遜,其實原因很簡單

陸遜多次受到孫權的排擠,還發生了很多爭執,陸遜也經常受到孫權的指責。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抑鬱成疾,最終英年早逝。但孫權能確定的是,孫和與孫霸不團結,兩子為爭儲君之位,已經各自勾聯起一半的大臣們開始勾心鬥角,開始黨同伐異。如果自己死後,陸遜及江東豪族們利用孫和與孫霸的兄弟鬩牆鷸蚌相爭,來個後發制人的漁人得利。

那孫氏江山就極有可能易手於異姓!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孫權作為皇帝,心中當然非常不情願。

孫權為何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不留下陸遜,其實原因很簡單

那時的東吳國內對於皇位的繼承又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支持太子,另一方支持魯王的。實際上,陸遜就一直支持太子,並給孫權寫了太多的信來守護太子,不過孫權都沒有理會。因此,在有些時候,明知不可能的時候,可以成全他,實際上也有明知得不到控制的時候,就會殺了他,這就是孫權殺陸遜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