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培行业,OMO不是终极方案

疫情之下的传统教培行业,快速分化出了几个“新趋势”

· 新东方、学而思等线下授课的行业领头羊在通过线上抢学员,从免费试课到49元**节,不为盈利只为导流,创造出的名词叫做OMO,线上线下多场景融合教学;

· VIPKID、51talk、跟谁学等原生的线上机构,基本都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以前单一获客成本高达万元以上,如今被疫情抹除,可谓意外惊喜。例如:2月跟谁学通过免费方式即获客1500万人,是2019年总付费人数的5倍多,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后续服务和付费转化;

· 某K12教培机构,线下10所校区,单校区学员近千人。通过开发线上小班课程,实现了98%学员转线上授课的成绩,教委提出“停课不停学、在线开学”等政策后,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在被改变;

· 应该说受伤最深的是“素质类教育”机构,我们教育综合体内的讲演,芭蕾、绘画等机构,3月起均表示无力支付房租、教师工资,基本处在倒闭边缘。前两天,一篇“苏州6万教培从业者请愿”的新闻中特别提到:“艺术培训机构像一个孤儿,无人问津,也没人管它的生死。建议有关部门允许艺术培训机构在严格做好疾控措施的情况下有序复工。”

展望疫情之后的教培行业,OMO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但2019年当我带着“做教育行业里最懂互联网的思维逻辑”从移动互联网行业转入教育行业时,第一感觉仍然是教培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由于受场地、师资、教育内容等限制,其互联网化的步伐仍然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没有想到一场疫情一夜之间改变学生、老师、教培行业中所有人的思维,大家都认为开展线上培训教育势在必行!

据2018年统计,全国保守数据有教培机构40万家,拉动了上千万人就业。但教培行业的互联网化普遍存在一些硬伤:

· 规模小:我去年拜访教培机构300多家,90%是50人以下的小型机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周围2-3公里,除了教师,无其他类型的人员储备。

· 无储备:虽然有些机构开通了公众号、小程序,但基本没什么运营思路。微信群主要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使用,没有市场营销意识。招生方式基本停留在电话邀约、陌生拜访、同业合作等方式上。目前能做到开通线上1V1授课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机构了。

· 无战略:教育机构的互联网化需要从根源开始,也就是从公司定位开始,但大部分机构宁愿等待线下复课,也不愿或者不能冒险转型。其原因一是老板没有战略思路,二是没有相应人才,三是没有线上课程;

综上所述,才有了开头的“6万教育从业者请愿”的新闻。所以,我认为这次教培行业的大调整难以避免,疫情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

· OMO成为标配:一部分转型成功的机构,线上、线下课程实现互联互通,线上获客,线下教学成为基本的运营模式,针对K12或学科类教育机构尤其适用。

· 教育综合体模式:在教培机构中场地租金是最大的资产投入,而教育综合体采取的多是“收益分成或保底+分成”模式,可以降低投资门槛,同时,抱团取暖、互相引流、提高效率等优势会明显提高招生成功率。

· 新型互联网教育公司:本次以科大讯飞、松鼠AI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平台公司出现,将支撑一部分教育创业者开发出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是首先从行业细分开始的,而教育行业的市场细分已经开始。。。

· 互联网教育的启明星--AR北斗地球仪: 薇娅直播狂卖10万台的AR北斗地球仪,可以说是一种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它指明了一种让教育模式从灌输变为探索的新方向。它通过AR技术的结合,能够将各种天文地理知识,通过4D立体动画+真人讲解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我们,给小孩子用,既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又能学习很多的知识。一个地球仪=百科全书+AR黑科技+4D立体动画+真人讲解。通过这个模式我们不难想象到“AR钢琴、AR吉他、AI英语学习机器人”等等。

今天,疫情下实现了“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积累”,伴随AR、AI、5G等网络环境的落地,新型教育互联网公司必将快速涌现,一个教育行业的“黄金十年”发展大幕正在慢慢展开,危机过后的大发展正在酝酿,真心期待未来教育创新行业中有你成功的身影!


“激活”教培行业,OMO不是终极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