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宇宇有一個三歲的弟弟,一直以來宇宇就認為全家都寵著孩子,有時候宇宇真的很想對自己的媽媽說“為什麼我要什麼東西都讓著弟弟,我也是一個小孩子,我就才八歲”。

可是家裡人一直就很忙,爸爸媽媽都是早出晚歸的,宇宇就不想對爸爸媽媽發牢騷,感覺自己一點不動,本來上班就已經很累了,還要自己去發小性子就會惹來爸爸媽媽更加力不從心。

弟弟上了幼兒園以後,爸爸媽媽都開始上班了,偶爾姥姥都會過來。這次週末,爸爸帶著全家去野餐,路途上看到了宇宇想吃的大芒果。

姥姥就給宇宇買了一個,可是弟弟眼饞看到了就搶過來,宇宇就開始大哭起來,媽媽看著道路旁人來人往的,媽媽就說道“你作為哥哥讓一讓弟弟怎麼了,怎麼出來就不懂事了”。

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眼淚汪汪的。瞬間覺得自己好無助,眼淚汪汪的將自己的芒果給了弟弟。在很多的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狀況,有的時候家長會動不動對孩子說道“為什麼這麼不懂事,能不能讓我少操心”,家長卻不知道,這樣的一個懂事是孩子眼裡的一個噩夢。

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v 瞭解配角綜合症

在很多的家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懂事,少讓自己操心。這樣家長可以放心也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教得好,然而當孩子真的懂事以後,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透明人”。

“配角綜合徵”指的就是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性格是被動、自信心不足、不喜歡往前闖,甘於當團隊的配角的一個心態。

所以在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就會是一個這樣的狀態,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不自覺地走向最不起眼的角落。這樣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害怕會給他人“添麻煩”。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48.4%的受訪者都會有“配角綜合徵”。

而在53.9%的受訪者中認為孩子從小就是接受了“乖孩子”的理念所導致的“配角綜合徵”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些被認為的“乖孩子”從小就已經被習慣,已經從小就已經被按上了自己“乖”的帽子。

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l “配角綜合症”長大後是怎樣的呢?

1. 很難容易沒有自己的主見,他人問自己選擇性問題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這樣的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被家長左右了自己想法,一切的事情都會被家長安排到,大到孩子報讀的學校,小到孩子身上的衣服,就這樣被家長已經安排好了人生。

2. 孩子不懂得拒絕他人,也不會善於做選擇,討厭人際交往或者社交活動。這樣的情況慢慢影響下去就會讓孩子樂於接受被人安排的事情。明明自己已經有想法可是也不願意表達出來,就是已經習慣被動了。

在中島敦《山月記》中,有這樣的話語: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石礫碌碌無為,逐漸的開始遠離世間,疏遠人群,結果在內心中開始不斷地用憤懣和秀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相當舞臺中間的最閃亮的一個存在,每個人都想成為舞蹈中心的“白天鵝”,被人仰慕以及豔羨,可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很難的存在,因為做到這樣的一步是要勇敢與戰勝自己。

孩子慢慢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被家長已經安排的很滿了,比如從生下來開始給孩子計劃應該學什麼興趣班、應該上那個幼兒;

等再大一點就會開始被安排要好好的學習之類的,孩子已經開始被安排的穩穩當當的,久到已經開始忘記了如何放肆追尋一個愜意的人生了。

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v 已經習慣“妥協”的孩子,更容易逞強

其實這樣的孩子很好理解,就是早早懂事的孩子已經成為了標準的“小大人”了,他們會把自己生活獲得很好,不讓家長家長擔心、操心,努力的成為了父母的驕傲。

但是這樣的孩子會是一個很要強又懂事的人,其實這個“強”就是強撐罷了,不想自己開口的出來表達自己想法,會覺得自己一開口認為自己是很“無能”選擇。

我們簡單的來理解就是;懂事的孩子已經能夠獨自承擔一片天了,之前在某電視節目中看到過一個女孩子從大學畢業以後。

就已經很少向父母訴說自己北漂的經歷,這裡麵包括自己創業、找房子、沒有穩定的住宿以及和可靠的人,這些事都是獨自的壓在心裡。

很多時候不會去和朋友訴說更不會告訴家長,久而久之,一件事兩件事慢慢的積壓就會讓事情越增越多。可能家長會認為是孩子太過於懂事了,其實更多的就是“逞強”了。

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v 父母面對孩子的“配角綜合症”應該怎麼做呢?

1. 家長應該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在《哈佛才子》中;有這樣的話語:當父母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向孩子表達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候,父母就已經很精確地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達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

只有當大人真實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地找你要糖,主動找你訴說,孩子心理已經能夠明白到已經被互相理解,尊重他的想法。

2. 家長給孩子自主選擇權,劃定清晰界限

在現在的社會來說,很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個情況下就會迎來部分家庭會溺愛自己孩子。在家長自己能力之內。

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這是很好的,能夠帶給孩子的幸福同時還能促進孩子成長,但是教育孩子是不能太過於嬌慣,需要給孩子一個對錯的界限。

懂事是孩子的噩夢,當心孩子陷入“配角綜合症”,成為“透明人”

3. 家長放低自己“家長”姿態

約翰·貝曼曾說“價值平等就是你你接納我,我接納你”,在很多時候,孩子出現不聽話情況,家長的教育就會引得孩子的不適。

因為孩子會害怕家長,孩子感受到了不平等的地位,就不會願意和家長溝通。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與孩子建立起融洽的氛圍,雙方得到了尊重與理解,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