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宇宇有一个三岁的弟弟,一直以来宇宇就认为全家都宠着孩子,有时候宇宇真的很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为什么我要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我也是一个小孩子,我就才八岁”。

可是家里人一直就很忙,爸爸妈妈都是早出晚归的,宇宇就不想对爸爸妈妈发牢骚,感觉自己一点不动,本来上班就已经很累了,还要自己去发小性子就会惹来爸爸妈妈更加力不从心。

弟弟上了幼儿园以后,爸爸妈妈都开始上班了,偶尔姥姥都会过来。这次周末,爸爸带着全家去野餐,路途上看到了宇宇想吃的大芒果。

姥姥就给宇宇买了一个,可是弟弟眼馋看到了就抢过来,宇宇就开始大哭起来,妈妈看着道路旁人来人往的,妈妈就说道“你作为哥哥让一让弟弟怎么了,怎么出来就不懂事了”。

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眼泪汪汪的。瞬间觉得自己好无助,眼泪汪汪的将自己的芒果给了弟弟。在很多的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状况,有的时候家长会动不动对孩子说道“为什么这么不懂事,能不能让我少操心”,家长却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懂事是孩子眼里的一个噩梦。

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v 了解配角综合症

在很多的家庭,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懂事,少让自己操心。这样家长可以放心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教得好,然而当孩子真的懂事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透明人”。

“配角综合征”指的就是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性格是被动、自信心不足、不喜欢往前闯,甘于当团队的配角的一个心态。

所以在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就会是一个这样的状态,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走向最不起眼的角落。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害怕会给他人“添麻烦”。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都会有“配角综合征”。

而在53.9%的受访者中认为孩子从小就是接受了“乖孩子”的理念所导致的“配角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被认为的“乖孩子”从小就已经被习惯,已经从小就已经被按上了自己“乖”的帽子。

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l “配角综合症”长大后是怎样的呢?

1. 很难容易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人问自己选择性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就会被家长左右了自己想法,一切的事情都会被家长安排到,大到孩子报读的学校,小到孩子身上的衣服,就这样被家长已经安排好了人生。

2. 孩子不懂得拒绝他人,也不会善于做选择,讨厌人际交往或者社交活动。这样的情况慢慢影响下去就会让孩子乐于接受被人安排的事情。明明自己已经有想法可是也不愿意表达出来,就是已经习惯被动了。

在中岛敦《山月记》中,有这样的话语: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石砾碌碌无为,逐渐的开始远离世间,疏远人群,结果在内心中开始不断地用愤懑和秀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相当舞台中间的最闪亮的一个存在,每个人都想成为舞蹈中心的“白天鹅”,被人仰慕以及艳羡,可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很难的存在,因为做到这样的一步是要勇敢与战胜自己。

孩子慢慢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家长已经安排的很满了,比如从生下来开始给孩子计划应该学什么兴趣班、应该上那个幼儿;

等再大一点就会开始被安排要好好的学习之类的,孩子已经开始被安排的稳稳当当的,久到已经开始忘记了如何放肆追寻一个惬意的人生了。

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v 已经习惯“妥协”的孩子,更容易逞强

其实这样的孩子很好理解,就是早早懂事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小大人”了,他们会把自己生活获得很好,不让家长家长担心、操心,努力的成为了父母的骄傲。

但是这样的孩子会是一个很要强又懂事的人,其实这个“强”就是强撑罢了,不想自己开口的出来表达自己想法,会觉得自己一开口认为自己是很“无能”选择。

我们简单的来理解就是;懂事的孩子已经能够独自承担一片天了,之前在某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一个女孩子从大学毕业以后。

就已经很少向父母诉说自己北漂的经历,这里面包括自己创业、找房子、没有稳定的住宿以及和可靠的人,这些事都是独自的压在心里。

很多时候不会去和朋友诉说更不会告诉家长,久而久之,一件事两件事慢慢的积压就会让事情越增越多。可能家长会认为是孩子太过于懂事了,其实更多的就是“逞强”了。

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v 父母面对孩子的“配角综合症”应该怎么做呢?

1. 家长应该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在《哈佛才子》中;有这样的话语:当父母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向孩子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候,父母就已经很精确地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

只有当大人真实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孩子才会主动地找你要糖,主动找你诉说,孩子心理已经能够明白到已经被互相理解,尊重他的想法。

2. 家长给孩子自主选择权,划定清晰界限

在现在的社会来说,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个情况下就会迎来部分家庭会溺爱自己孩子。在家长自己能力之内。

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这是很好的,能够带给孩子的幸福同时还能促进孩子成长,但是教育孩子是不能太过于娇惯,需要给孩子一个对错的界限。

懂事是孩子的噩梦,当心孩子陷入“配角综合症”,成为“透明人”

3. 家长放低自己“家长”姿态

约翰·贝曼曾说“价值平等就是你你接纳我,我接纳你”,在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不听话情况,家长的教育就会引得孩子的不适。

因为孩子会害怕家长,孩子感受到了不平等的地位,就不会愿意和家长沟通。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与孩子建立起融洽的氛围,双方得到了尊重与理解,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