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哲學家海德格爾。

《這是什麼——哲學?》是一篇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法國做的一次演講,時間是1955年8月28日。奇怪,哲學家自己也會問這樣的問題嗎?而且是以這種奇怪的方式提問的:“這是什麼?——哲學”。先讓我們簡單地瞭解下提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吧。馬丁·海德格爾(德語: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一位一生只思索一個問題的哲學家,那就是存在。按照他的表達方式就是:存在之意義、存在之真理、存在之地方,甚至被稱為“存有之地形學”(Topologie des Seyns 需要說明的是,Topologie在數學中被譯為拓撲學;Seyn是海德格爾對Sein,即存在,一詞的復古寫法,以區別在形而上學意義上被理解的Sein,即存在,Seyn的中譯為存有)。一位只靠著半部著作(甚至連半部都不到):《存在與時間》,就轟動整個哲學界的哲學家。雖然是出自大多數人對此書的誤解,甚至因為這種誤解而形成了一個學派,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us,或是生存主義,經常被不妥地譯為存在主義)。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哲學家海德格爾

在法國的演講:這是什麼——哲學?

也是一位瞞過了所有人,與自己的一個猶太女學生偷情的哲學家。一位在二戰時期犯過錯誤的哲學家,他曾加入了德國的納粹黨,並且只擔任了幾個月的弗萊堡大學的校長,並以此深為後人詬病。一位愛好滑雪的小個子,一位雖然在大學裡當了一輩子哲學教授,卻終身都保持著鄉土氣息(也就是生活氣息)的哲學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這位哲學家第一次踏足法國的土地(其實早在1937年,海德格爾就已經受邀參加在法國舉辦的國際笛卡爾大會及法國哲學學會,但被哲學家回絕了。原因之一就是,海德格爾反對當時的法國哲學界將他的哲學錯解為實存主義),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大區芒什省的瑟裡西拉薩勒這個小鎮,對著一群法國人做了這樣的演講:這是什麼——哲學?之所以這樣提問,意在強調,無論是這個名字:哲學,die Philosophie,還是這種提問方式:這是什麼,Was ist das,都是源自希臘的。關於這種提問方式,我們後面再說,先讓我們專注這個名字,die Philosophie,看看哲學家是如何解讀的。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瑟裡西拉薩勒小鎮

赫拉克利特的愛。

哲學家說:這個希臘詞philosophia,源自形容詞philosophos,而後者大約是由赫拉克利特所創造的。對於赫拉克利特來說,這個philein,即愛,意味著協調、和諧。一物與另一物是聯結在一起的,在二者的本性中就是相互共屬的,此方支撐著彼方,此方和諧著、親近著彼方。因此,philosophia就意味著與智慧協調、和諧。那對於赫拉克利特來說,to sophon,即智慧又是什麼意思呢?海德格爾也承認,這個詞很難翻譯,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解釋就是,智慧說的就是:hen panta,一(是)一切。海德格爾對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涉及到其後期的Ereignis的思想,在此就不多說了。因為我們現在的目的在於解釋哲學這個名字,也就是說只是繞著哲學外圍打轉轉,而不至於陷進去太深。(不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收在《演講與論文集》中的海德格爾的兩篇文章:《物》及其對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的解讀。)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赫拉克利特

智者派與愛之意義的轉變。

在此,我們只要知道對於赫拉克利特來說,philosophia所說的是與這種智慧的協調與和諧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愛的意思在後來的希臘哲學家們那裡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經過了所謂的智者派的擾亂之後。所謂的智者派,是古希臘哲學在一個時期的思潮,這些智者們對人們能夠得到最終的真理表示懷疑,並在其學說中充滿了詭辯。最叫人不能容忍的是,這些智者們將自己的學說拿到市場上進行販賣,就像賣茄子土豆一樣。所以,以蘇格拉底為代表,開始了對這些智者們的批判。為了表示自己與智者們的不同,他們謙卑的自稱是追求(即愛)智慧,以智慧作為自己的目標,而非當下就是一個智者。總之,曾經赫拉克利特對愛的解釋:協調、和諧、聯結,現在脫落了,與智慧的協調此時就變成了對智慧的追求與欲求,這才有了後來的philosophia。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蘇格拉底之死

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定義。

海德格爾說,在蘇格拉底之前的那些古代的思者們,還不是哲學家,那時還沒有哲學。這不是對後者的貶低,而是說,像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等更偉大,那時有的是鮮活的思想(就像海德格爾自己所向往的那樣),而不是後來的僵硬的學術。就像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古代希臘的所有學問都趨於完善,同時也都趨於終結。而關於“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也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哲學是關於第一根據和原因的理論知識。”第一根據?原因?理論知識?開玩笑嗎,這個解釋對於我們這些哲學的門外漢來說簡直就等於沒說!把本來糊塗的我弄得更加糊塗了。的確如此。我們現在的任務是,根據海德格爾對其中兩個詞的解釋,看一看與我們上一篇對“哲”字的說明是否有相應之處,這樣也就足夠了,我們也就可以暫時結束對“哲學”這個名字的考察了。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亞里士多德

海德格爾對“理論知識”的解讀。

這兩個詞就是這個定義中所說的“理論知識”。當然,對於精通古希臘語(這種精通,不只是語法上的純熟,而是指對古希臘語言所開啟的那個世界的熟悉)的海德格爾來說,是不會安分於這種流俗譯名的。像他通常作的那樣,總是要把僵硬的概念打回其所揭示的原始實事不可。知識,古希臘語為episteme,他們德語將其翻譯為Wissenschaft,而這個德語詞我們漢語經常的翻譯是“科學”。但其實這個翻譯也過於狹窄了,Wissenschaft所說的要比“科學”(按照通常的理解,甚至只是指自然科學)所指的更廣泛,大概相當於漢語中的“學術”一詞。但海德格爾還是直接從希臘語本身下手,episteme源自分詞epistamenos,意思是精通的,海德格爾對其的解釋是:能夠勝任、擅長某事。而“理論”的希臘語是theoretike,即是theorein,能觀看、思考,也就是說,去注視、觀看某物,將某物清晰地收入眼底。所以,海德格爾最終解釋到,哲學就是episteme theoretike,即是能觀看的勝任。

聽哲學大師講什麼是哲學:海德格爾如是說

古希臘語碑文

結論:以“哲學”對譯philosophia還是合適的,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可以看出,上面我們藉助海德格爾的解釋,西文philosophia的最終所隱含的意思與觀看有關。返回我們上面對中文“哲”字的考據,也與視覺、光有關。所以,看來用哲字來對譯philosophia還是很適當的。至此,關於海德格爾的這篇演講的引用我們就到這裡為止了,至於此演講後面所說的回答即是應和、情調等說法與我們此處的目的無涉(其實並不毫無關係,海德格爾最終對哲學的解釋,並不是給出一個定義,而是將人們帶入哲思,即動詞philosophieren,甚至也不是思想,而是一種生活,或說是存在的態度:去應和存在),因為這篇演講的目的是能夠真正地進入哲學,而不是繞著哲學打轉轉,可謂正和我們的眼下的目的相反。但問題是,我們的這個目的,即不進入哲學既對哲學有所瞭解,最後真的會達到嗎?我們將會在明天的文章中一探究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