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文|过春天


公元1856年夏,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斩杀清浙江巡抚吉尔杭阿,逼死钦差大臣向荣,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清廷为遏制太平天国发展势头,不得不从原先的云贵边陲地带征调援军,云南地界的清军频繁北上,滇省内部的叛乱势力眼看清廷无暇顾及西南边地,蠢蠢欲动。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云南西通川藏,东连两广,北可入两湖,南可下中南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外加上元代开发的历史,使得这一地区民族、宗教构成复杂,所幸的是,由于道光以前的官吏治理有道,所以尚且可以维持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可是,自打道光年间治理云南的能臣林则徐去职以后,官吏贪污腐败之风日甚,而且肉食者对于民间的诉讼多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更激化了潜藏已久的社会矛盾。恰也在此时,英国吞并缅甸、法国渗透越南,西方殖民势力觊觎清王朝的西南行省,而云南,更成为了他们积极渗透的目标。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风暴即将降临。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此一时期,清朝的西北地区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公元1856年,滇西土著杜文秀由四川返回,撺掇当地族人联合发动反清战争,一时之间,各地的反叛者纷纷归附,杜文秀以大理为中心,编练武装,下令恢复明朝衣冠,欲与清廷分庭抗礼。他们击败前来镇压的小股清军,并频繁骚扰周边地区,引起了昆明当局的警惕。

就在昆明方面的云贵总督为如何平定杜文秀叛乱而焦虑时,位于滇南的土著马如龙也发动了叛乱,马如龙与杜文秀不同,杜曾参与科举,有功名,所以富有号召力,而马则是庄稼汉出身,交际圈有限,马之所以反抗清廷统治,主要还是出于饥寒所迫与不满清廷干预地方械斗,这便为清廷高层日后从内部瓦解叛军势力埋下了伏笔。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连环画作中的杜文秀叛乱)

马如龙势力的不断膨胀,让他萌生了进攻省城昆明的念头,于是,在1857年夏,他分兵多路直扑省城,同时又向城中派入内应,由于主力赶赴内地平叛,困守昆明的云贵总督恒春只能指挥有限的兵勇守城,直到城破自杀身亡,马如龙大军攻占省城后,还想继续北上占领整个云南,结果不久即被清廷援军击溃。

可是,援军虽然成功克复省城,但新上任的总督张亮基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执意命令主力西进,尽快平定杜文秀等的反叛。结果,由于孤军深入,清军被杜文秀抄了后路,几乎全歼,张亮基因此备受指责,一病不起,而马如龙眼看昆明政府军受挫,连忙下令部下继续攻打昆明。

就在这样一个危机关头,一个由京师派来的兼差挺身而出,试图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马如龙。城内清廷军政要员一筹莫展,只能默许。

这个兼差到达马如龙军营后,晓以利害,同时鼓励其弃暗投明。马如龙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也知道名正言顺大事可成的道理,不希望自己一辈子落草为寇,而且之前与清军的交战也让他看到了对方强大的实力。所以他顺水推舟,同意了兼差的招抚,滇南叛乱因此暂时弭平。而这位敢于深入敌营说降的官员,正是晚清名臣岑毓英。

附带一说,其子岑春煊,也是清末民初与袁世凯等齐名的风云人物。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清两广总督岑春煊)

马如龙被招降后,其部下一度保持着和杜文秀等叛军的联系,他们出卖清军情报,暗中运送物资,甚至借助昆明省城空虚之际反动叛乱,其中,马如龙部下马荣杀死巡抚,劫掠街巷,岑毓英眼看敌军势力强大,决定避免硬碰硬,而是继续施展之前的招数,先假意安抚住马荣,然后将此详情告知尚在外地的马如龙知晓。

经过岑点拨的马如龙是何等的聪明,他深知包庇部下无异于谋反,而且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如果不严办马荣,不但对岑说不过去,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于是,他主动率领亲军奔袭反叛的人马,后将马荣等俘获凌迟处死,昆明省城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后,又恢复了平静,岑眼看时局安定,马的归降也是真心,于是被清廷派往贵州剿匪,顺便训练新军。

处决了马荣后,马如龙又抓紧时间整肃内部,彻底切断了部下与杜文秀等沟通的渠道,以视同其势不两立。同时,在驻扎省城期间,他约束部下,对待汉回冲突上也是一视同仁,得到了地方官吏的支持。经过整顿,他开始出兵大理地区,同杜文秀进行最后的决战。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杜这个人何等的精明,他看到对方来势汹汹,于是主动退却,避其锋芒,然后布置伏兵袭击马如龙的补给线,马试图同其交战,又因不熟悉地形被包围,险些毙命,最后还是亏得杀开一条血路返回昆明附近驻防,而杜则误以为对方不堪一击,乘胜追击,将昆明包围起来。

此时,岑毓英已经消灭了贵州的匪患,同时在法国顾问的帮助下训练了一支装备新式武器的精锐。当得知云南省城被围困的消息后,他连忙回师,先与马如龙合兵一处,痛击来犯的杜文秀,而后又派出一部分主力迂回到杜文秀的后方。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装备洋枪洋炮的清廷新军)

这一次,清军吸取了之前进攻失败的教训,他们派兵加强补给线防御,同时利用强势火力的支援,稳扎稳打,大量负隅顽抗的村寨因此被攻占,清军各路云集杜文秀的老巢大理附近,双方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在这一系列争战中,曾被岑毓英收降的马如龙为一雪前耻,奋勇出击,受伤多处而不退,他的部下一看主将勇猛,也是积极进攻,而杜部则在之前的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他的部下一看对方势大,纷纷溃散,终于,马如龙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在清军重重包围下,他吞食孔雀胆后前往清营投降,后被就地处死,失去了领头羊后,云南地方叛军也是数到猕猴散,曾经让清廷头疼不已的西南边陲,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而曾为清廷招降悍将马如龙的岑毓英,显然功不可没。

义释马如龙:清廷安定云南边陲的重要转折点

(得到加强的清军)

因为,正是马如龙的归降,才使得滇省清军在避免两线作战的同时,取得了彻底击溃杜文秀的关键支持,这是清廷安定云南之役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清廷论功行赏,为岑加授太子少保世袭一等轻车都尉,而马如龙也被赏穿黄马褂,这无疑是最高的褒奖。经历了这场危机后,清廷在经略云南上也格外重视吏治的整肃,同时小心调解经济文化上的矛盾,这也使得云南在晚清的内忧外患大环境之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安定地区。


参考文献:

《清史稿》、《筹办夷务始末》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