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住房不炒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如火如荼了三十年,总体而言就一个字“涨”,涨得天翻地覆,买了的人实现了财富的暴增,没买的人唉声叹气。开发商更是豪言壮语“房子不是给穷人盖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就从逻辑上看看开发商的豪言壮语看是否能实现。

“炒”这个字是有学问的,有要求的,凡是能“炒”的东西必须有变现的途径。因为所有“炒”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持有被炒的商品,而是能变现后的钞票。“炒”本身只是一种等待,等待有人能够将自己手上的商品买过来,最终实现盈利。

凡是可以“炒”的东西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有人需要。这种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比如我现在工资三千一个月,需要一部手机,这是需求,我可以买几百千把块的手机,也可以咬咬牙分期贷款买最新的手机,这些需求我都是够得着的,属于有效需求,但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威图订制手机肯定就不在我的考虑之中。因为我买不起。如果所有的手机都是这个价位(最早的移动电话大哥大一部四万多,当时的人均收入一年才两三千),那我就只能选择不用手机,改用固定电话了,甚至可能固定电话都不用,九十年代的家庭有多少有固定电话的。因为这个东西我买不起,虽然我有需求,但属于无效需求。

房子也是一样。衣食住行每个人都有需要,但是如果房价太高,怎么够都够不着,那只能选择无视,或许心里面有想法,但也只是想法而已。现在绝大地区的房价已经和当地的收入脱轨,换而言之,在当地工作的人只有极少数能买得起房子,房子除了卖给这极少数人之外就只能卖给更高一级城市工作的人群。比如一线城市工作,三四线城市买房,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回乡置业。但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在家乡买房,那么高一级城市的工作怎么办?如果工作和居住不能再一个地方,这个房子买下来的意义何在?如果回乡工作,家乡工作的工资又能否撑得起这套房子的贷款?实在是两难啊!

第二,资源的稀缺性,房子到底缺不缺,见仁见智。一线城市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自然是缺口极大,但广大的二三四五甚至十八线城市就不好说了,甚至有新闻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房价突破九千,我实在不知道这个底气从何而来。资源的稀缺有两种情形。第一是资源不可再生,比如说收藏品,毕加索一生就画了那么多,卖一副就少一副,毁一副就不可能凭空再画一副,永远只有那么多。第二是人为控制资源的供应量,比如说钻戒,其实全球的钻石储量一点都不少,但钻石的开采量被严格的控制,每年只有这么多,极少的供应量加上完美的营销手段才造就了钻石居高不下的价格。但房产不同,每年已经建好的房产有多少?正在动工的房产又有多少?想象这些,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如此多的供应量,如何保证价格能一直攀升?

第三,容易变现,现在房子的价格虽然高,但很多地方还不至于让人高不可攀,所以看上去还有“炒”的空间,如果将出售价格下调的话,也不至于变现困难。如果房子再进一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我估计变现就会变得极其的困难。套用现在的一句话,买得起房的早已经买了,买不起房的降价还是买不起。这就让人很尴尬了。最终你的房子是卖给有房的有钱人还是卖给没房的穷人?有钱人不缺房,没钱人买不起。再加上国家政策一步一步紧缩,这就更令人头疼。房贷是一个硬伤,香港就曾经经历过一次房价断崖式下跌。很多有房贷的都成为了负资产,房屋卖不出去,或者说即使卖出去也不能够偿还欠银行的贷款。再加上我国的房贷属于无限责任制,就是说如果房屋价格跌破贷款金额,拍卖后的资金不足以偿还银行的贷款,银行是有权利继续对房屋持有人进行追债的。绝不是简单的将房屋甩给银行就一了百了,银行不会做你的接盘侠。

最后强调一点,房子现在真的不能炒了。我们不能仅凭经验就断定事情发展的规律,确实,过去三十年中,无数的经验证明买房增值的正确性。但正确性不可能持续到永远,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可能一个月增重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但如果你想他个个月都增重百分之三十,那这个孩子就生病了,如果不治疗,会死的。

我不清楚这篇文章能否过关,如果可以,你又喜欢,请关注我并转发一下。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