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漏!”

“外防輸入”已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自民航局對入境航班出臺新規定以後,上海浦東機場日均到達的境外航班驟降至十幾班,入境人數大幅減少。然而,由於新的風險點的增長,自3月28日起,上海對所有入境來滬人員一律實施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健康觀察;自3月31日起,上海海關通過聯防聯控機制,對所有入境旅客合作開展100%新冠病毒核酸採樣檢測。“國門衛士”海關人員的責任重了。

“您從哪裡來?接下來去哪裡?過去一段時間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呢?”3月24日上午10點,一架來自在俄羅斯的航班下來兩位神色緊張的旅客,被值機處的同事們帶到旅檢通道進一步排查時,浦東國際機場海關旅檢處副處長張澍上前問道。得知兩位旅客是在疫情重點地區歐洲某國一家餐館工作後,張澍根據重點國家旅居史,由於職業因素可能存在的接觸史等做出了採樣的判定。

“對於這些重點旅客,海關一個都不能漏!”張澍說。

當天下午2點多,一架從迪拜飛往北京的國際航班被分流,第一入境點改在了上海。在浦東機場,海關對入境的200多名旅客嚴格進行了體溫檢測、流行病學調查和健康申明卡審核。在忙而不亂的秩序中,流調醫生排查出了幾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張澍負責現場指揮工作。見狀,她立即聯繫協調指揮處調度120救護車,將有症狀的旅客轉運至指定醫療機構診療。

不料,等第一輛救護車到來時,一對等候轉診的旅客父子突然間情緒激動狂躁,不能自控。張澍連忙聯繫到他們的家人,互相通話後才好轉。對於旅客可能出現哪些問題,兩個月間,海關關員們已摸索出很多應對方法。

平時浦東機場有旅檢和值機工作人員500人左右,疫情期間,從各方抽調來的支援力量使人數增長了2倍。

“同行的支援緩解了我們的壓力。”張澍告訴記者。3月24日下午6點多,結束了白天的檢疫工作,匆匆用盒飯解決了晚餐後,她與外省前來支援的海關同行碰了面。

張澍估算,隨著人員增加和工作的日臻熟練,一趟200人的航班從檢疫開始到通關結束,不會超過2個小時。

當晚8點,對一線還是有點不放心,張澍乘捷運來到了T1航站樓的S1衛星廳。這個時間點是T1航站樓航班到達的高峰期,非重點國家的抵滬航班多數停靠在此,一些防控重點國家的人也可能經非重點國家和地區等途徑轉機入境。到了10點,等待“130”轉運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大多是一些無症狀或者輕微症狀但排查下來有較大風險的旅客。張澍立刻囑咐關員聯繫130轉運車輛,避免因等待造成人員交叉感染。

隨著疫情防控不斷升級,“130模式”應運而生。3月12日起,對於被海關甄別為“對症狀不明顯但有旅居史、風險較大”的入境旅客,需採樣後通過專用大巴轉運至指定隔離點實施醫學觀察,等待檢測結果,即“130模式”,這也是上海海關為有效管理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首創的工作方式。

返回辦公室時已是零點,張澍發現有兩名流調醫生病了,一個科長上陣替代,因為本身還有指揮工作,他還未來得及吃晚飯。她一邊心疼這位同事,一邊坐下來總結一天的工作,把新狀況和新舉措寫下來發到各個科長郵箱。“我們的政策是根據國外疫情發展變化和入境航班旅客流量的變化而適時作出調整,要讓第二天上班的同事瞭解該注意些什麼。”她說。

凌晨三點,張澍接到電話,前一天的航班中有兩名旅客檢測呈陽性,需要著手準備上報材料,她又坐起來工作。

“這就是我們的一天。”張澍說。更多的同事,每天都重複著略顯枯燥的工作內容:負責審核健康卡的一天要審幾千份;負責測體溫的一天就盯著儀器看、體溫高的進行復測;採樣護士一天重複幾百次同樣的動作。出乎意料的是,這些都被旅客們看在眼裡,有的默默留下一盒巧克力,有的小乘客還寫來表揚信以致感謝。這些閃光的時刻,總是讓他們感受到海關工作的價值所在。

記者:司晉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