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食盐专卖制度变革

北宋建立后,它的食盐专卖制度是这样的: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一个食盐产区,而这个产区的食盐只能在本区域内销售,否则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四川地区的井盐只能在四川和三峡地区销售;浙江沿海的盐只能供应两折地区;福建长清场的盐主要供应福建;而解州(位于今山西运城)的解盐,供应了北方的广大地区。


北宋食盐专卖制度变革

在每一个食盐产地,或由政府组织生产,或由盐农生产,但盐农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政府,不得销售给其他人或组织。政府再组织运输,将盐运往各地进行销售。不过,在销售店铺方面,规则则有一定的松动。比如解盐,在首都核心地区都是政府直接建立零售机构,别人不得经营。但是,还有一些偏远地区,政府机构覆盖不到,就准许商人从政府手中批量购入再自行销售。但是,批发商人也只能在指定地区销售,如果越界,就要受到严惩。

宋代政府通过食盐专卖获得了大量的收益,但是到了宋仁宗初期,食盐专卖的收益却因为另一项临时措施的出现而打了折扣,这项临时措施和政府的运输能力不足有关。

当时,在与西夏接壤的西北地区,需要外部运进大量的物资和粮食,可是运粮是要付钱的,而政府没有那么多钱,无法把粮食送到边疆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想出了一个主意:鼓励商人往边疆运输粮食。为了使这个想法落地,边关守将会把粮食的价格尽量高估,留给伤人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政府规定商人在结款时可以不要现钱,而要一些政府垄断的商品,最初主要是茶叶。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三司使王嗣宗进一步细化了规则:政府付款给商人的是40%的香药、30%的犀牛角和象牙、30%的茶叶券。后来改为60%的犀牛角和象牙,40%的茶叶券。

到了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规定商人可以向政府要现钱,也可以要求政府支付茶叶、香药、象牙或者盐、白矾等俏物资。从此,盐进入了商人们的换购清单,政府不得不允许商人参与盐业的垄断经营。

然而,这种办法却让商人钻了空子。由于粮食的价格被高估,商人们可以用较少的粮食换得较多的专卖品,更有甚者,商人往边关运送一束草,就可以获得12斤11两的高质量颗盐。并且,商人运输的货物质量并没有保证,常常是劣质的。更严重的是,随着商人手中的专卖品越来越多,政府无法恶意抬高专卖品的价格。随着专卖品的价格降低,中央财政收入减少了。官员们纷纷检讨,认为这个临时性的措施对政府财政的影响弊大于利。


北宋食盐专卖制度变革

范祥盐钞制度改革

此时,范祥适时提出了盐票改革。具体内容为:发行一种叫盐钞的证券,同时不再让商人向边关运输粮食物资,而是直接让商人往边关运输现钱,按照当地市价购买物资。这样一来,成本就比让商人直接运输物资便宜。简而言之,以前边关粮草是政府安排统购统销,价格昂贵,质量低劣,后来改为公开招标,价格反而下来了。

商人向边关输送钱币,又能获得什么利益呢?

守将收到钱款后,会将相应数量的盐钞交给商人,商人持盐钞直接道盐产区去提盐,再到指定区域卖盐。政府不再负责盐的运输,而交由商人自己负责。商人也不用再跑到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而是直接去盐产地,也不能再要求犀牛角、象牙等专卖品,只能换盐,政府的负担减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亏本,盐在宋代是抢手货,商人都乐于收购。到后来,商人们甚至把盐钞当作货币使用。在宋代北方的大宗贸易中,盐钞就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商品可以按照盐钞来计价,用盐钞直接购买粮食、茶叶等物品。

当盐钞成为商品交换中介之后,政府就可以加量发行,获得更大的利益,将盐钞进一步货币化。最后,盐钞的数量超过人们对食盐的实际需求,只有到这一步,政府才算将利润最大化。

范祥的设计虽然很好,但却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又过了四年,皇帝才下决心实行盐钞制度。

一开始,盐钞制度遭到了大商人及部分官员的反对,因为商人无法再投机倒把、以次充好,而官员也无法吃回扣、钻空子了。在商人和官员的联合抵制下,皇帝让时任三司户部副使的包拯前往调查。经过调查研究核算,包拯得出这样的结论:商人和官员反对是因为他们钻空子的机会少了,但是实行盐钞制度,政府的财政浪费会大大减少,而利润会相应增加,这项政策对政府是有利的。

包拯的报告让盐钞制度得以继续。事实证明,盐钞制度的实行的确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到了皇祐初年(公元1049年),盐钞收入已经到了221万,四年后稳定在215万,这四年的总收入比之前六年的总收入还多68万。更重要的是,以前政府还要支出一部分钱给商人,感谢他们把物资运到了边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光这笔开支就达到了647万,庆历六年也有480万,由于商人不用再到京师来领钱,这些钱就都能省下来了。根据记载,仅仅盐钞制度一项,就已经满足了政府80%的边疆军事开支。

但这种制度是有代价的,因为盐钞的整个流程都建立在百姓对盐的需求上,而这个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超额发行盐钞,就会形成太多的盐钞,直到坍塌。在实行盐钞制度之前,宋代政府甚至依靠强行摊派,规定每个人必须每年买多少盐。后来,政府不再强迫人们买盐了,但是又发行了太多的盐钞。只要商人给边关送去粮食和钱,政府就发给盐钞,根本不在意是否超额。

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民间实际用盐量只有428601席(1席为116.5斤),而陕西边关的盐钞就有902716席,已经超出实际用量的一倍。盐钞就越来越不值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