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今天我們要說的情詩是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但今天要說的情不是愛情,而是思鄉情,雖然這首詞的經典語句經常被用來形容愛情求而不得時的苦惱,但作者在寫這首詞的時候,的確是按照鄉愁來寫的,我們來看看這首詞:

蘇幕遮碧雲天

范仲淹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還是按照我們的慣例吧,我們先說一下范仲淹,說起范仲淹的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他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前面我們說到他是北宋著名的軍事家。其實文人能夠稱之為軍事家的真的不太多。范仲淹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辛棄疾也能算軍事家,他們打仗也還不錯,那范仲淹為什麼會被稱為軍事家呢?他在擔任龍圖閣直學士這個職位的時候,他曾經以這個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成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改變了自古以來的被動防禦的軍事戰略,執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導致西夏羌人不敢犯邊。甚至因為對范仲淹的畏懼,當時的羌人稱呼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用現在的社會詞就是“打到叫爹”,可見當時的邊防之強大了,也可見他在西線敵人心目當中的地位了。就從這一點來看的話,稱他為軍事家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說他是政治家的話。主要是因為范仲淹從27歲進士及第入仕到55歲主持新政。整個官宦生涯,就像他在岳陽樓記當中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留下了不少實在政績,而且他自己所主持的慶曆新政,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五倍,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等各個方面和領域。嗯,他的新政。最終雖然也失敗了。只推行了一年,但是。北宋改革風氣。由此開始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後人對范仲淹的評價也基本上以這兩句詩為準繩,王安石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朱熹說他“範文正傑出之才”;呂忠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歐陽修為范仲淹刻墓文“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所以從這些文人對他的評價來看的話,大家都公認他是一個大公無私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也和北宋一朝的幾位名臣相聯繫,他舉薦了包括狄青、富弼等一代名臣,還指點了後成為宋五子之一的張載成為一代大儒。

文學上來看的話,范仲淹散文詩歌都寫得不錯,他的書法也寫得很好,他的詞也寫的很好,而且開宋詞風氣之先,不再沉迷於豔情享樂,而是更關注現實生活,今天要說的這首詞其實也是開創了宋詞中豪放派和愛國邊塞風的先河,成為宋詞中新的審美高地。

我們來看看他寫的這個《蘇幕遮·碧雲天》,這首詞上闋主要是對秋日邊塞景色的描寫。下闕主要寫的心情,懷鄉思,在邊塞的心裡苦,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個現在說起來可能都覺的是寫愛情,實際在當時而言,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借酒消鄉愁,他當時是在西線邊塞,應該是現在的陝西北部到寧夏甘肅一帶,到了秋天,秋高氣爽,藍天黃地白江水顏色對比強烈,的確是美景連連,但也正是這種美景,讓身在異鄉的作者更加濃烈的想念自己的家鄉。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秋日思鄉其實是中國文人的共性,也許是因為秋季落葉歸根,然後由此而聯想到自己的家鄉、遠方的親人等等;另一方面的話可能也是因為家是溫暖舒適的地方,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遠了。所以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就會想到家的溫暖。當然,於范仲淹而言,思鄉是一方面,孤身在外的孤獨感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懷鄉與寂寞的情緒發酵下,晚上也睡不著,想睡個好覺只能靠做美夢了,這進一步的描寫了作者秋愁的濃烈,緊跟著就寫到了身邊景,身處高樓,無人為伴,將離愁寂寞放大了無限倍,只能通過飲酒來消除心中的抑鬱,但其實酒入愁腸愁更愁,令詩人無法自抑,淚水潸然而下,是為相思淚……

全詞前半部分,豪放中正,沒有一般悲秋詞的哀怨婉約的感覺,也正像范仲淹這個人的性格一般,是個硬漢,但到下闕,酒後流淚,更顯得鐵漢柔情,黯然銷魂……能讓一個豪放不羈,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的男子漢逼到酒化相思淚,其愁苦可見有多深。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週記日記說情詩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其實讀到這裡,可能今人沒辦法理解古人的這種鄉愁,主要是現代人的世界觀完全不同,古人視為神話的“千里江陵一日還”現在是再正常不過的現實生活了,今人完全無法理解動輒數月半年的歸鄉旅程,而且在交通和治安情況都不樂觀的古時候,這漫長的歸鄉旅程不是今人的旅程概念,伴隨他們歸鄉途中的還有莫測的天氣狀況和車匪路霸,古人生活不易,出門更不易,所以對家鄉的想念就會更濃烈也更加難以平復。

作這首詩的時候,范仲淹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軍事,身處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蕭瑟之際,駐邊將士不禁思鄉思親,他也是借這首秋景詞來抒發情懷,可以想象一下他當時的心境,他因為是在主持邊防,在西部的黃土高原,雖然景色很美,但是氣候條件,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都是很艱難的,和生活優越的中原、江南根本沒法比,同時,駐邊期間也是他從朝廷被貶謫的階段,除了生活上的抑鬱還有仕途的憂愁,所以他的黯鄉魂,是對內地的懷想。追旅思是對邊愁的體味啊。

當然,這首詞本身也成為千古佳作,後代文人也評價該詞“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這首詞也是詞中有畫的經典之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