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与他的创业故事

这周我们主题讲了携程这家公司。今天我们讲一个和携程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以及他自己的公司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上篇提到的吴海,以及他创立的桔子酒店。

在这个最真实的商业案例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从出生到结局,到底要经历多少转折与坎坷,以及一个创业者是如何在市场大潮中,想要坚持自我却不可得的。

我们先从故事的结局讲起。

2017年2月25日,华住酒店集团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等投资人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以3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了桔子水晶酒店集团100%的股权。华住酒店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正是携程和如家的创始人季琦,而桔子水晶酒店集团的创始人和CEO,则是我们今天这篇专栏的主人公,携程早期的高级副总裁吴海。

两天之后,吴海写了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一遍真诚地感激了这么多年来投资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也说,自己在桔子酒店的发展历史中的角色是一个代孕妈妈,孩子真正的主人还是资本。

他说:“我们花了几乎全部的生命,全部的青春去养育一个孩子。但是当最后一个战略投资人华住酒店集团,从投资人手上接过桔子之后,我才知道他们可能才是孩子的母亲。孩子带了这么多年,我们形成了错觉,觉得这孩子是我们的,其实我只是一个代孕妈妈。”

起源

先介绍一个桔子酒店成立的背景。2006年,离开携程接近五年之后,吴海意识到了连锁酒店业的巨大市场份额,萌生了再次创业的想法,这次的项目就是桔子酒店。

当时,像如家、汉庭和7天这样的经济型连锁快捷酒店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吴海另辟蹊径,决定从中高端定位切入。酒店是传统行业,竞争一直很激烈,所以吴海一直希望能够做得与众不同,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受。他考察了无数家五星级酒店,最后决定用好的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动用户。

于是从句子酒店创立的一开始,设计感就被摆在最优先级的位置上。比如,早期的桔子酒店很多店面都是旧楼改造而成的,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层高充裕的地方就做LOFT。南方有的院子的楼也带个迷你高尔夫球场。

房间内的设计也很注重时尚感和科技感,比如有的桔子酒店的灯,白天在黑色烤漆玻璃上可以看到各种花纹,晚上亮起来的时候会变成不同的暗花。这些有趣的细节堆积起来,让桔子酒店慢慢有了自己忠诚的粉丝。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最先引领了经济酒店行业的“消费升级”。

隐忧

在注重设计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桔子酒店业埋下的三个隐忧。

首先,产品的任何特色,发过来都是一种代价。对设计感的强调让桔子酒店房间的装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行业里,大部分中档酒店品牌每间装修的基准线是10万元左右,像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全季,一间房的装修可以做到9万元。但高端桔子酒店的成本高达一间房20万元。这让它们开店的成本比一般的经济型酒店高得多。

第二,酒店行业由于涉及到装修、店租、大量人员等等,本来就是个资本密集的行业。加上桔子酒店的设计成本比较高,所以吴海不得不靠引入外部资金本来进行扩张。2006年在桔子酒店成立初期,吴海获得了3000万美金的投资;2009年又融资2000万美金。在这个过程中,吴海以及核心团队和人控制权一直就被稀释。

2012年7月,吴海与美国凯雷集团签订了投资协议。凯雷在这次投资中,获得了桔子49%的控股权,成为了最大股东。这也为桔子酒店后来不可避免的出售埋下了伏笔。

最后,由于吴海对自己的产品品质要求很高,桔子酒店在成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做直营店,酒店总经理都是由总部派遣的。

上面所有这些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直接限制了桔子的扩张速度。与此同时,像如家、汉庭、7天这样的经济型酒店,靠着加盟和特许经营的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桔子比起它们的速度则大大落后。

说一组数字你就能理解这种差距:在2012年上半年的时候,如家、7天和汉庭的开店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家、1000家和700家的规模,而吴海在7月份与凯雷签署投资协议的时候,桔子旗下只有25家酒店。

这种速度上的差距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那些位于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地段,适合做中档酒店的物业和大楼,提前被迅速扩张的经济型酒店占领了。如果你还记得昨天我们专栏里提到的稀缺资源的概念,桔子其实正是错过了锁定稀缺资源的最佳时机。然后反观那些经济型酒店集团,在占领了市场资源之后,他们就能比较自如地选择旗下众多物业里比较优质的,进行酒店的品牌升级。

所以,某种程度上,桔子酒店是中国中档酒店的先驱者,但当那些大型老牌的经济型酒店集团,开始意识到中国消费升级的市场趋势之后,以它们在持有物业和管理连锁酒店经验方面的优势,反而逐渐完成了弯道超越,孵化出了像全季、和颐、丽枫、亚朵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中档酒店品牌。

直到凯雷集团入主,桔子集团才开启了快速扩张的模式。刚才我们提到,2012年两家签约的时候,桔子只有25家酒店,而在凯雷集团入主之后,被华住集团收购之前,桔子已经有了超过200家酒店。然而在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劣势,对当地好的物业情况并不了解,最后还是要以特许经营的合作方式,转而依赖有独特本地资源的合作伙伴。

于是,在桔子酒店不再坚持直营,也努力控制成本之后,虽然有了数量上的爆发。但到这时候,桔子酒店的真正老板,也不再是吴海了。可以说,此时,吴海最初的那些坚持,已经逐渐变样了。

退出

资本既然投资你,就有要你退出的一天。2016年年末,凯雷中国的大老板杨向东和吴海商量着想要退出桔子酒店的事情。不过和你想象的可能不一样,这并不一次贪婪的资本想要赚快钱,不顾创始人感受非要卖掉公司的故事。连吴海也说,他当时知道,只要自己表达坚定的反对意见,凯雷是不会逼他一定要卖掉公司的。

当当时的情况是,凯雷的基金存续期还有三年。也就是说,凯雷自己募集来的钱,也很快就要到期,要返还回报给自己的投资人了。而这时候想要在国内上市,准备期就要一年,之后还要等审批,不确定性极大。某种程度上说,凯雷也有自己的苦衷。

最后,在一众潜在的投资者里,季琦的华住集团出价是最高的。吴海说:“我知道我的职业责任,我应该尊重投资人的意愿,没有他们,根本没有这个孩子,我同意了,我要履行一个代孕妈妈们的责任。”2017年2月,这笔交易正式达成,华住以36.5亿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桔子酒店,吴海也正式结束了他十年的创业旅程。

吴海与他的创业故事

吴海其人

说到这里,你可能大概明白:这就是一个现实世界里发生的最真实的商业故事。一个对创业者有着热情的创业者,做出了自己在意的产品,为了自己赢得了口碑和客户,然后又不得不在市场大潮的左右下,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拥抱了资本,最终把自己的作品交上去了。

所以最后,我们必须要讲讲吴海这个人。虽然卖掉自己的公司比不上那些公司上市CEO风光,但在业界很多人的心目中,吴海是一个非常勇敢、十分仗义,同时又很细腻的好老板。吴海曾经做过两件很著名的事情,足以证明他的个性最终也决定了他创业人生的成败。

第一件事是,在2015年的三月的时候,吴海曾经发出一封总理的公开信,题目叫做:《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在信里,吴海说出了他这么多年在酒店行业里打拼,和各地政府打交道时遭遇各种潜规则。因为建设酒店是个大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审批:当地建委、消防、公安、卫生、工商、环评.......这其中的低效率与腐败可想而知。而且每次到端午、中秋这种节日,吴海的团队还必须给一些相关部门办事人员送礼打点,受尽了委屈。

当然,受过委屈的不只吴海一个,但敢给总理写信的,可能只有他这样勇敢和直接的。结果,这封信真的被国家看到,吴海,连同信里提到的一系列部门也被国务院办公厅召集到中南海开会,他还坐在最中间。这次举动,为酒店行业和各个行业的行政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件事,就是吴海和凯雷集团的对赌协议。当时双方谈判已经到了尾声,但由于赶上酒店行业在资本市场遇冷,双方在估值上面有不小的分歧。吴海坚持不想降低估值。因为企业估值一旦降低,之前投资人与自己团队的兄弟骨干手里的股份价值都要下降。

于是,一向仗义的吴海做了一个决定:他拿出自己全部的期权交给凯雷抵押。如果企业做的不好,吴海会将自己的期权全部转给凯雷,而如果企业做的很好,吴海则拿回他的期权。为了支持过自己的投资人和兄弟的利益,吴海这样的选择可见他的仗义。

这就是吴海,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企业家,他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弱点。创业三次,吴海最终的结果都是把公司卖掉,他可能不是中国最伟大的创业者,但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对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