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还能再幸运点不?!白捡一个国家

孙子兵法有云: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本来已很难做到,即使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利也非上策。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上上之策。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与那些动辄一言不合就要集结精锐部队、投入先进武器,发动侵略战争,有好杀之恶的野蛮人,或是整天想着要称霸全球的野蛮民族,我们的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战争本身并不美好,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武力,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所以,即便是迫不得已非要借助武力,我们的古人也都讲究先礼后兵,尽可能淡定从容地将战争化解于无形,实在不行,也要把自身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那些整天想着侵略驾驭他国,想着要统霸全球的国家,最后不是闹的几败俱伤,就是搞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使,它以军事霸道一时称雄于天下,也断不会长久。


秦国还能再幸运点不?!白捡一个国家


而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的韬略之术,我们的古人早就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最负盛名的要数春秋战国时期了,说客辩士云涌,他们驰骋于列国政治舞台,在国与国的外交活动中,把纵横捭阖的谋略之术与雄辩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秦游说六国,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张仪巧舌如簧,位极秦相,连横破六国;晏子使楚,能言善辩,捍卫了齐国尊严;毛遂自荐,楚魏救赵;春申君以三寸之舌,不仅使秦放弃与韩魏联手攻楚,反而使秦楚强强联手……


而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不仅使东吴放弃降曹攻蜀,反而达成了蜀吴联手抗曹的盟约……


一场场即将上演的刀光剑影的厮杀、血雨腥风的大战,就这样被智谋过人的策士们化解成了细雨和风,甚至是化干戈为玉帛,有的甚至因此而改变了战局,改写了历史。


秦国还能再幸运点不?!白捡一个国家


本文的这个故事,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它又与那些兵不血刃的战例有所不同,甚至看完让人哑然失笑,又忍不住扼腕沉思。


梁国,春秋时期的诸候国,伯爵,赢姓。因秦仲血战西戎有功,周宣王时期,封秦仲少子嬴康为梁伯,是为梁国。国都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一带。)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借与晋国交战之机,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灭亡,共历经七世。


梁国明明是被秦所灭,但史书为何却说,它是自取其祸、自取灭亡?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

——《左转·僖公十九年》


末代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


用现在的话来说,末代梁伯是一个热衷于搞房地产开发的国君,他强征大量土地,然后派人大肆修建了很多城邑住宅,起名叫做“新里”,有点类似于现在很多城市的某某新区。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大片的房子建好了,梁伯却不让老百姓搬进去居住!这和现代一些捂盘的开发商和投机的炒房客有点神似!


至于梁伯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还是一个迷。


而紧邻梁国的秦国国君秦穆公这人却比较务实,他想:房子就是让人住的!你不住是吧?那好!我来接收!于是秦国派兵占领了“新里。”


由于长年大兴土木,梁国百姓早已疲累不堪,便纷纷传言:有敌人要打过来了!秦国不但要占领“新里”,还要并吞梁国!


想以此来转移梁伯大兴土木的重心。


梁伯一听,信以为真,非常恐惧——梁国岂是强秦的对手?!吓得他赶紧命令老百姓,在其宫殿周围挖掘深沟来防范秦国。


早就不堪忍受这一劳民伤财又毫无任何价值做法的梁国百姓,此时更是消极懈怠,工事便自然一拖再拖。


这下梁伯急了,便吓唬老百姓们说:你们还不快点干!秦国马上就要打过来了!


没想到老百姓一听异常恐惧,以为秦国真的要打过来了,于是赶紧拖家带口纷纷逃离了梁国。


于是秦穆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这个战略要地。


《左传》记载“民惧而溃,秦遂取梁”。


秦国在并吞梁国之后,疆域扩大到了黄河西岸,与晋国隔河相望。这对于秦国实施东进、眺望中原、争霸诸侯的战略极为重要。


秦国还能再幸运点不?!白捡一个国家


梁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仅存在了180年。梁国灭亡后,梁国子孙纷纷外逃到异国他乡,开始了氏族艰难、漫长的迁徙、流亡之路……


晏子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没有比爱护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幸福更宽厚的做法了。做为一国之君,梁伯不是去体恤百姓,却为了一己之私也好,个人怪癖也罢,而不顾百姓死活,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民众不堪役使,而让秦国白白捡了个大便宜。


纵观历朝历代政权更替,无不起因于人民内部矛盾,祸起萧墙。而对于梁国国君来说,引起祸端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梁伯他自己。


与其说,是谣言灭了这个国家,还不如说,是梁伯的私欲直接毁灭了这个国家!

君贪则丧国,臣贪则亡身。


“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想要得到什么,到头来却反被什么所困、所役,这能算有所得吗?!


——本文完——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