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審美”是“感知、欣賞、評判美和創造美的活動”。而“審美教育”亦稱“美育”,它“通過對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審美活動和理性的美學教育,使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對於美的欣賞力與創造力”。美國音樂教育家貝克特·雷默曾鮮明提出“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是以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為前提,而最能體現音樂本質和價值的是它的審美品質,因此,音樂教育要以音樂的審美品質為基礎和前提。音樂的審美品質則體現在它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調性、曲式之中,它們能幫助人們更深入地體驗情感。所以,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價值也決定了音樂意義、音樂創作、音樂經驗的本質和價值都要以審美為基礎。基於審美的重要性,所以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使其獲得審美經驗。

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思想雖然強調音樂為政治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道德教化功能,但是他在自己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並沒有採取單一刻板、枯燥無味的教育方式,他努力在課堂上貫穿音樂的活的氣息,反對形式主義的教條的教學原則,注重帶給學生們有著充實情感的歡樂,強調應著力培養學生們的美學鑑賞力。分析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觀點,他以三個步驟實施審美教育:即感知美,鑑賞美,創造美。

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卡巴列夫斯基非常注重教學材料的選擇,在他的課堂上他經常選用那些真正偉大而優美的音樂來引起學生們的興致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因為優美的音樂不但能夠夠給學生們帶來感官上的刺激,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精神上愉悅與樂趣,從而使學生們的情感在欣賞這些優美的音樂中獲得情感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滿足,達到陶冶性情、淨化心靈的目的。基於此,卡巴列夫斯基在自己的新教學大綱中強調要培養學生們的音樂感知力——理解音樂的能力。他特意區分了音樂常識與音樂知識的區別,音樂常識實際上是指音樂學校所教授的音樂基礎理論,並且往往容易變成基礎的識譜,而音樂知識則意義更為重要,他指出:“音樂知識——理解音樂的能力,把音樂看作是一種有生命的、形象的藝術,由生活誕生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這是一種特殊的音樂藝術,能夠從情感上來理解音樂,區分音樂的好與壞。”

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卡巴列夫斯基重視學生在音樂知識方面的培養,努力的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他在選擇作曲家和作品時提出“細心謹慎、循序漸進和絲毫不差”的要求,目的就在於豐富學生們的聽覺經驗,培養他們在辨別不同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和根據作曲家的作品確定具體作者的能力。這種音樂感知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意境美、力量美和色彩美,幫助學生體驗音樂所帶來的愉快與憂傷、抒情與悲劇,從而能夠區分音樂的好與壞,感受優秀的音樂帶給自己的強烈情感體驗,陶冶自身性情,真正做到培養偉大的思想情感,塑造純潔而美麗的靈魂,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音樂不僅是一種聽覺藝術,注重聽覺經驗,而且是一門情感藝術。如果想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學生對於音樂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鑑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及在人和社會的其他方面施加影響,那麼就應該以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觸動人的情感神經為切入口,否則就難以達到以情感人、以樂動人的目的,表現在學校美學教育中,就是難以培養學生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而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恰恰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他的新大綱中,卡氏一再強調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就是要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們體驗到音樂所帶來的“快樂”。不僅明快的、激揚的音樂可以帶來“快樂”,壓抑的、悲傷的音樂同樣可以帶來“快樂”。

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學生們能否感受到“快樂”不在於他們所聆聽的音樂本身的內容是否是快樂的,關鍵在於這些作品是否蘊含著無與倫比的音樂美,能否給學生們帶來深刻的審美體驗。音樂與生活存在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繫,音樂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個人在生活中欣賞音樂美的時候,心情感到愉快,這樣才能為有效進行美育提供必要的條件。人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內心會變得平靜,在欣賞音樂之時能夠更深刻的領略音樂所帶來的種種美感享受,從而更好起到教育和啟迪的作用。在莫斯科第209小學的音樂課堂上,卡巴列夫斯基通過慎重而嚴謹的選擇,讓學生欣賞到民族和世界的真正的優美的音樂,使學生在長期美的薰陶和感染之下,精神得到愉悅,心靈得到滋養,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感受、理解、鑑賞和表現音樂美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有助於促進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完善。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想象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音樂具有非語義性的特點,它是一門想象的藝術,它是將人內心細緻複雜的情感活動訴諸聽覺,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需要引導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欣賞音樂、理解音樂,並體悟其中的美感。卡巴列夫斯基就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和“音樂以外的聯想”能力,針對音樂不需要任何非音樂的聯想和任何音樂實質上都是有標題的兩種錯誤觀點,他曾指出:“聽音樂時我們不僅僅聽到作曲家(當然也包括演奏者)創作的這個音樂,而且還包括受了音樂的影響而在我們的心靈和意識當中產生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的創造性想象所造成的東西。”

音樂之千呼萬喚美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綜上所述,卡巴列夫斯基無論是在莫斯科第209小學的音樂教學的第一線,還是在其編寫的蘇聯新音樂教學大綱中,他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中種種美的要素的感知、理解、鑑賞和表現能力,也非常關心孩子們的對美的初步創作活動。在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中,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沒有流於空泛的形式和空洞的說教,而是著眼於音樂中的美以及如何表現這些美,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真正的理解,他也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認識到音樂更多的是一門承載著高尚情感和生活理想的藝術,而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或者課程,認識到音樂美是與現實生活中的美密切相關的,也是與文學、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緊密相連的。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能夠使學生在精神愉悅中陶冶自身情操和淨化心靈,通過播放優美的音樂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讓學生體驗到內心深處難以言傳的情感與感悟,從而使學生的自我情感朝更高層次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審美觀和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分辨音樂作品的好與壞,並對同一類的好的音樂能夠很好的理解與鑑賞,真正從廣闊的音樂世界中汲取精神的養料,使學生在聆聽音樂時沉浸在其所帶來的美感中,逐漸形成自己高雅的審美情趣與品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