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僧尋道佳作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遠看仰望對山,青蔥山林小路,一目瞭然。近看則如置身其中,艱步存志尋道。畫中主峰居中顯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法。此畫上部頂峰高聳雲端,稍下兩山合抱,山幽溪畔,曲徑連綿,幽谷中藏茅舍數間,舍中有主客對坐,境界清幽,帶出了“問道”的主題。

畫僧尋道佳作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絹本墨筆 165.2×77.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 名家簡介:

作者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畫家,原姓名及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為僧,學畫山水,師法董源。

後隨著降宋遷都南下,巨然也從建業來到京師,居開寶寺為僧。稍後他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之後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製壁畫,這成為佳話被當時的文人廣傳八方。他的繪畫技法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畫僧尋道佳作

巨然善工畫山水,師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發展,所作“淡墨輕嵐”,擅長表現江南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之景。其畫多用長披麻皴寫山,山頂多作礬頭,以破筆焦墨點苔,並於水邊點綴隨風蒲草,林麓之間,佈置以松柏卵石,風格蒼鬱清潤。後人將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的主要代表人物,對後世影響頗大。存世作品還有《秋山問道》、《層崖叢樹》,《煙浮岫》軸等圖。

畫僧尋道佳作

(二) 名畫賞析

構圖立意~問道

《秋山問道圖》雖然是表現南方山水,但仍然取用宋初典型的全景式山水構圖法式。主峰置於畫面正上方,形成巨碑式,而畫中三邊角留白透氣。畫家是和尚,所以他深明禪理,並且把這種禪理也帶進了他的畫中。

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迴旋,導入深谷;坡岸丘坡,有樹群相迎,碎石臨流,蒲草迎風。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巨然山水,平淡奇趣。巨然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積厚,山頭轉折處疊以礬頭,以水墨烘染,苔點飛落間留白,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流蕩。

畫僧尋道佳作

此畫中主人被安排在畫面的正中心軸的位置,主人與客人盤坐在舍內,可令人聯想,畫中的客人,也許在請教上山的道,又或是詢問開解心靈之道。一個人獨自往山上尋道,我想也非尋常事。可能遇過某些心結事沒能解決,需尋求幫助,也可能是尋仙問道,提升自我,返本歸真。畫家是僧人,是畫僧,他要表達的內涵,豈我凡夫俗子能深感領悟?而把問道之事放在畫中軸的位置,我想這也是巨然心中的理想追求。

畫僧尋道佳作

一條彎曲的小山道一直引到茅舍前,竹籬的門是開的,靜虛的感覺,好像沒有門,總是開著的,體現道法的一種廣大。

竹籬茅舍的環境顯得清淨雅緻,披麻皴正好表現這種感覺,墨氣清麗、神清氣爽、寧寂安詳,能給人以禪機,讓人有超乎塵世之感,這當是他心境空明的寫照。

畫僧尋道佳作

茅舍前是清澈的溪流,流水清靜,清風吹來,柔順涼爽,水草揚波,讓人感覺到大自然靜穆中動息,氣機流暢自然。

溪岸上,樹木蒼翠,雖然沒有北方老松的蒼古,卻也顧盼生姿,顯出龍形虎步,神秀蒼潤。

畫僧尋道佳作
畫僧尋道佳作

溪流自上而下,滋潤著萬物。山道由下往上,引領著尋道者。茅舍開門,可以往山上去。往上的山道時隱時現,蜿蜒曲折。

畫僧尋道佳作

樹石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顯得清透生動。山峰石少土多,給人一種溫和厚重之感。主峰居上,幾齣畫外。

畫僧尋道佳作
畫僧尋道佳作

靠近主峰頂有一排排密林,林稍後,隱約可見巍峨的殿宇。

傳統的山水畫,能“理通神會”,傳遞山川神韻,能給觀者觀照自然與天人合一的感覺。

畫僧尋道佳作

巨然大膽的以人物為中心,表現畫者回歸自然、返本歸真的精神。但是,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達到正法源流,所以畫者此畫雖以人物為中心,但也不忘在山上畫上代表修煉體系的道場,巍峨的殿宇。而上山的道,定然是走向山上的殿宇的。

巨然就是一個畫僧,《秋山問道圖》中的人物可能是自身的寫照。他把禪理帶進了畫中,筆下的山石,土坡,樸實、莊重而鬱秀,他只用水墨技法,以粗而長短的墨線作皴,圓渾的感覺確切地再現了江南溼潤的氣象,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幽深、潤朗的感覺,表現出寧靜、安詳、平和的靜態美感。

畫僧尋道佳作

《秋山問道圖》在畫法上,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不加皴筆,只用淡墨烘染山體,在山的溼凹處飛落苔點,使江南的山顯得氣勢空靈,生機流蕩,質感十足。另外山頂中夾著礬頭,使皴筆密中“透氣”,有以虛映實的效果。

經過賞析巨然的《秋山問道圖》中的畫意和技法,足以明白為何令後人無法逾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