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為貧困群眾築牢“健康守護網”

保山:為貧困群眾築牢“健康守護網”

村衛生室“舊貌換新顏”

保山:为贫困群众筑牢“健康守护网”

醫療隊深入鄉鎮開展疾病篩查和健康扶貧義診(供圖)

家庭醫生簽約

近年來,保山市圍繞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儘量少生病”的目標,加快推進健康扶貧各項工作,為貧困群眾築牢“健康守護網”。

自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保山市全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不斷提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全市已累計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5927戶2454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從2016年的60.72%提高到2019年的89.53%。

全市累計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5927戶24548人

共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448個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人群簽約31.63萬人

完善保障 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

去年11月6日,62歲的隆陽區丙麻鄉丙麻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正付突然昏迷不醒,當地衛生院用救護車將其及時轉診到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急救。入院後,醫院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快速完善相關檢查,在“黃金6小時”內啟動腦卒中綠色救治通道,對其進行急救。

10天后,李正付的病情有所好轉。為減輕病人負擔,在醫護人員的評估下,醫院按“雙向轉診”的原則將他轉回當地衛生院做進一步康復治療。

“住院花了11636.24元,通過政策報銷後自己只出了2549.73元。”李正付感慨地說,“黨的扶貧政策好,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李正付說的“政策報銷”是2017年保山市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符合轉診轉院規範的住院治療費用個人自付部分不超過10%的政策。

自2017年12月15日起,保山市全面實行了建檔立卡貧困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和“四重保障”報銷“一站式結算”服務模式,解決了群眾跑腿、墊資問題。

此外,保山市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覆蓋範圍,並在醫保信息系統中標識身份,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正常享受醫療保障傾斜政策待遇,在得了大病、重病後基本生活仍然有保障。

“各縣(市、區)人民醫院按照定臨床路徑、定診療方案等措施,對罹患32種救治病種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特困人員和低保對象進行救治,按照‘一人一檔一方案’的要求,共實施‘大病專項救治’貧困人口7012人,救治率99.93%,縣域內就診率94.38%。”保山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穆快昌介紹,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保山市實現了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加大了大病專項救治力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個人就醫費用負擔大幅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據統計,2019年,全市389542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兜底保障“四重保障”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從2016年的60.72%提高到2019年的89.53%。

補齊短板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一幢幢設計新穎、佈局合理、建設規範的村衛生室在山間拔地而起,村衛生室“舊貌換新顏”。

2017年以前,保山市行政村的大部分村衛生室是一層磚木結構、面積50平方米至80平方米的簡易房屋,且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無法按標準規範設置科室及醫療流程,給群眾就醫帶來極大的不便。

在健康扶貧工程中,保山市認真實施“三個一”達標工程以及“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方便看病。通過實施補短板和積極爭取浦發基金建設項目,按照雲南省村衛生室建設標準和貧困退出標準要求,結合各村實際情況,推進實施了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程。

目前,保山市五所縣級綜合醫院已達到二級甲等標準,並通過省級評審;81個鄉鎮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在脫貧攻堅出列任務內的866個村衛生室均達到60平方米以上標準,設有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公衛室四室,配齊了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診查床四種設備,配備鄉村醫生3019名,均持有《鄉村醫生執業證書》,每個村衛生室配有1名以上合格鄉村醫生執業。

同時,保山市依託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積極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全市縣級以上綜合醫院、81個鄉鎮衛生院都設置了中醫科、中藥房,100%社區衛生服務站、99.67%村衛生室能夠開展中醫藥服務。

近年來,保山市加強重點專科和專家工作站建設。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重點專科2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3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補短板”培育項目8個、專家工作站33個和普通外科、神經系統、心血管、康復4個雲南省臨床醫學分中心;縣級4個胸痛中心、5個卒中中心、1個創傷中心已經通過省級驗收並公示,昌寧縣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已通過市級現場評審。

主動作為 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今年67歲的楊翠香是隆陽區瓦房鄉喜坪村第四村民小組村民,老伴去世多年,由於身患多種疾病,她多年以來一直靠“偏方”治療。瓦房鄉地處偏遠山區,一直以來,很大一部分群眾對健康不太在意,健康扶貧成了脫貧攻堅過程中最大的難點。

脫貧攻堅以來,瓦房鄉中心衛生院成立了19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深入村組,深入群眾,宣傳健康衛生知識。

走進楊翠香的家,一個小小的檔案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打開一看,裡面裝著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手冊、患者享受醫療救助費用報銷單據、就診病歷本、慢性病證及慢性病健康處方、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政策宣傳摺頁、健康素養及健康教育知識讀本等資料。背面張貼著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公示,方便貧困群眾與家庭醫生進行健康諮詢和溝通聯繫。

“我們對全鄉19個村進行大排查,並建立相關戶籍以及健康檔案,組織醫療隊伍對他們進行健康體檢。”瓦房鄉中心衛生院院長董金順表示,針對距離衛生院比較遠,行動不便的家庭,團隊醫生不定期對其進行電話訪問,對有需要的家庭,團隊醫生親自送醫送藥。

近年來,保山市做細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加強健康促進和疾病防控,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儘量少生病。

“我們優先把常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作為簽約服務對象,為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肺結核四類重點疾病患者提供服務,並通過對‘籤而未約’人員實行信息置頂管理等信息化手段,提醒家庭醫生團隊儘快開展服務,提高簽約服務效率。”穆快昌介紹,2019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人群簽約31.63萬人,共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448個,團隊醫生2999人。

近年來,保山市切實做好健康教育進鄉村、健康教育進家庭、健康教育進學校、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和基層健康教育骨幹培訓的五大行動,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居民防病意識逐步增強。

據統計,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肺結核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為99.04%、98.40%、95.31%、100.00%,實現慢性病規範管理率95%以上目標。

提升服務 優質醫療服務送到家門口

看小病不用出村,大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看大病不用出縣。病有所醫,正逐漸在保山市廣大山區貧困村實現。

茶女士正在昌寧縣人民醫院接受化療。2016年以前,昌寧縣人民醫院醫療條件很落後,加上交通不便,看病難、就醫難成了群眾最堵心、鬧心的事情。以前像茶女士這樣的患者只能直接轉到上級醫院治療。

自2016年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結對幫扶昌寧縣人民醫院,在選派一批年輕骨幹型醫療人員實行“長期駐紮”的同時,抽調一批專家實行“短期輪換”指導,設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8個特色科室,提升了急診科、產科等10餘個薄弱臨床學科,指導完善腦梗塞、急性胃炎等7箇中醫診療方案,成功申報市級科研項目5項,實現昌寧醫療科研項目“零”突破。

結對幫扶後,昌寧縣本土化臨床路徑病種從40個拓展至180個,縣域醫療服務體系得到大幅提升。採取預約上海醫療專家現場會診方式,對特殊疑難病例開展“定製型”專家診療,先後填補了昌寧“腫瘤化療”“椎管內分娩鎮痛在臨床中的應用”等65項醫療技術空白。

上海與昌寧開展健康扶貧合作共建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返貧率比上年度降低了0.38個百分點,昌寧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日均門診人次上升2%,住院患者縣外轉診率下降0.86%,群眾對醫療服務滿意度上升1.5%。

作為隆陽區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定點醫院的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建立了“胸痛中心” “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 “危重新生兒救治”等五大中心,提升了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