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提前楊家將三個字,我想大家都應該是很熟悉的,畢竟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真的是有很多。

而電視也是大家瞭解歷史的一個最常用的途徑,通過電視,我們也是知道了很多發生在楊家將身上的那些悲慘的故事,因此,大家對於楊家將也都是十分尊重的。

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但是為何楊家將三代以後,就再也沒有出過名將呢?難道是像影視劇中演得那樣“七子去,六子歸”?

答案是否定的,影視作品畢竟是影視作品,裡面肯定是添加了很多戲劇的成分的,而真正的歷史卻並非如此。

關於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穆桂英掛帥》這部應該是看得人最多的,而像這部影視作品中就有很多虛構的東西在,例如像佘賽花、穆桂英乃至楊宗保這三位主要人物其實在歷史上面是沒有的。


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歷史上面楊家將的代表人物就只有三位,也分別是三代,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所以像很多影視作品像《楊家女將》中楊家男將犧牲以後,十幾位女將一起上場的故事都是虛構的,從歷史上面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記載。

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楊家將最鼎盛的時期應該就是楊繼業和楊延昭了,到了楊文廣時期,雖然家族的榮光還在,但是在楊文廣病死與出征途中以後,楊家的榮光時期也算是正式過去了,可能也是因為楊文廣沒有時間來培養他的後代,但是從那以後楊家也就從未再出過什麼優秀的人物。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面重文輕武最嚴重的一個時代,而像楊家將這樣的武將世家,自然是會深受這個政策的影響,成為朝中群臣乃至皇帝的嚴打對象。

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在那個皇帝代表一切的時代,要是皇帝是重文輕武的思想,那麼武將基本上也就不會有什麼出路了,而這個也就是為何到了宋朝末期的時候,面對少數民族的侵略,宋朝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

當然,其實像楊家這樣的武將世家,即便是不受皇帝的青睞,但是也極有可能還會讓他的後代習武。

只是因為國家一直以來的重文輕武讓國家的武裝力量本就衰弱,像岳飛這樣的將帥之才在後期面對少數民族的進攻時都無法抵擋,更不用說楊家將。

楊家將三代後,為何再無名將,並非是“七子去,六子歸”


既然無法樹立功勳,成為大家都擁戴的人,自然也就無人會記住你的名字,更不會流傳於世了,所以楊家將的傳承也就就此停止了。

現在電視上面影視作品的呈現,可能也正是因為大家對於楊家將的惋惜,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重新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