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中日甲午戰爭的潰敗,清政府外強中乾的真實情況暴露在世界的列強眼中,一場瓜分之高潮,在暗暗醞釀。平靜被打破,清朝的遮羞布被扯下,逐漸強大的日本,眼中泛起了貪婪的目光,這場賭上了國運的侵略戰爭,小日本兒僥倖獲得了勝利。

1

慈禧平時惡毒的臉色,此刻早已換上了一副“和藹可親”的面容,打了敗仗,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地位,她選擇向日本“獻媚”,割地、賠款,慈禧對這樣的業務已經逐漸駕輕就熟起來,李鴻章成了這次談判的清朝代表。

弱國無外交,李鴻章此去日本,說得好聽點是去談判,其實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一場宰割。很多人認為李鴻章是在為慈禧背鍋,他是無辜之人。其實不然,李鴻章此去談判千難萬難,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說慈禧派他去,他比較無辜,甚至可憐,那也談不上。慈禧讓李鴻章去日本談割地賠款的事情,這不是一個美差,但是慈禧這樣的派遣卻恰到好處。

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甲午海戰之敗,其實李鴻章難辭其咎,無論是他對北洋海師的把控,還是“保船避戰”的政策,都有李鴻章的身影,如果北洋艦隊能夠再多一些軍費,小日本想要贏下這場戰爭,恐怕也是千難萬難,如果不是小日本投入的軍費遠超清朝,勝負難料。所以,李鴻章想把自己撇清也沒那麼容易,但是他厲害的是,戰敗他有責任,割地賠款也簽字了,最終卻籠絡了許多人心,去支持他,如何做到的呢?

去到日本以後,李鴻章這一次簽訂的是《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確是任人宰割之勢,經過三次會面,李鴻章苦苦哀求,希望簽訂條約結束戰爭,但是日本方面的伊藤博文,卻貪心極大,竟屢次不同意議和,並假意要繼續發動戰爭。李鴻章只好再次回到住處,卻不想在途中被一個日本人給槍擊刺殺了,雖然打中了李鴻章的臉頰,但是卻並未致命,李鴻章知道機會來了。

果然,此次的刺殺事件,讓日本方面受到了輿論的壓力,和其他列強國的催促,最終伊藤博文選擇簽訂《馬關條約》,賠款數額又在李鴻章的堅持下,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經此一事,本來是賣國的任務,卻被李鴻章做成了“愛國之舉”,成為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時刻為國分憂的老臣,這是李鴻章的高明之處。

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2

第二次,八國聯軍以清政府無能為由,強行侵入清朝北京城,大有將中國瓜分之事態,好在由於俄國為了保障自己在東北的利益,出面調停,又因為德國的入侵觸碰了英國利益,種種複雜因素制約之下,慈禧太后這位列強眼中的“小乖乖”,再一次滿足了侵略者們的無理要求。割地、賠款、籤條約。

這一次,李鴻章又被派去了,但是這一次,慈禧還派去了一位王爺——慶親王奕劻。兩人一道去了,在這次談判之中,依然還是“任人宰割的魚肉”,在幾番周折之後,最終在北京東交民巷西班牙使館中與德、奧、比、英國、美、法、意、日、俄、荷、西11國公使會晤。

《辛丑條約》在這樣的情況下籤訂了,割地、賠款成為了一種瓜分清朝的模式,李鴻章又一次擔任了“賣國賊”的角色。此時的李鴻章已經79歲高齡了,雖然人老了,但是心卻依然不糊塗,畢竟“賣國賊”這樣的稱號,沒人願意背,但是皇命難違,怎麼才能既辦了差,又贏得身後美名呢?這道考題對李鴻章一生都是一種考驗,上一次被刺殺過關,好歹留下爭議,這一次怎麼辦?

李鴻章這一次將“文章”做到了慶親王奕劻身上,在他們商量好條約內容時,他們需要代表清朝簽字,這時候慶親王奕劻剛要簽字,卻被李鴻章給攔下了。李鴻章沒讓慶親王奕劻在條約上簽字,而是自己代慶親王奕劻簽字了,他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簽下自己的名字,那就是千古罵名,王爺還年輕,就讓老臣來吧。”

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3

一句話說下來,傳開去,李鴻章幾乎憑藉此事,從“賣國賊”成為了“英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兩位全權代表,必須都得簽字,談不上代簽一說。而且慶親王奕劻雖然比他年輕,但是也已經63歲了。看到此處,您是否覺得,這李鴻章真真狡猾。

除此之外,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原本是10億兩白銀,後來在李鴻章的爭取之下,變成了4.5億兩白銀。表面上看去,是李鴻章的成功,列強的讓步。但是,在這450000000兩這個數字背後,其實隱藏了洋人的惡毒,他們最終敲定了這個數字的意思是,中國人每人賠款一兩,以示羞辱。面對這樣的羞辱,李鴻章選擇了接受,他認為得到實惠才更重要。

其實,李鴻章的“狡猾”實在是再正常不過,沒人願意背“賣國賊”的千古罵名,李鴻章對自己身後的“名”還是極為在乎的,這一點從他擇墓就能看得出來。

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後,其實就已經病重到彌留之際的地步了,他心心念唸的是自己的身後事,因為早在20年前,他就已經選定了葬身之所。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遺作

李鴻章擇墓之處,正是在瀕臨淝河一帶,他曾經在給兒子李經方的書信中提到,自己墓地的選擇,對風水並不感興趣。但實際上,李鴻章選擇的位置,已經有兩位前人在此作為墳塋,分別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和明朝的理學名臣蔡悉。李鴻章嘴裡說不在乎風水,但是卻將自己身後之軀,挨著先賢而葬,實在是高明之舉。

“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李鴻章籤《辛丑條約》,賠450000000兩白銀,數字藏著洋人的惡毒

李鴻章一生多有逆境,卻一一化解開去,如果沒有一番獨特的智慧,難有終老之福。難怪他死之後,慈禧也不面感慨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沒有人分擔了。”

4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的光環退去,都說她的能力可以媲美武則天,在她的晚年就能看出來,她的能力與武則天要差上一大截,之所以慈禧能夠掌權,實在是大清朝的臣子太過懦弱。慈安之死,面對慈禧的巨大嫌疑,心懷鬼胎的眾人,竟無一人敢發聲質問,所謂重臣,不過如此而已。不過,李鴻章在清朝末期,卻是一位爭議極大的人,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存之兩極。或稱之為賣國賊子;或尊之為晚晴名臣,若不是有李鴻章,清朝甚至連苟延殘喘的機會都沒有。

在野哥看來,兩種觀點都非常正確,李鴻章是“賣國賊”無疑,他的苦衷不必再提,每一個“賣國賊”都有他的理由。但同時,李鴻章的為人、為臣,又確實有他的可取之處。對於這樣一位爭議極大的歷史人物,無論你怎樣評價,總是有失偏頗,對待他的最好方式,則是取其可取,棄其糟粕,乃為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