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十二怒漢》是一部極為經典的電影,1957年在美國上映後獲得了第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最佳影片獎。電影講述了一個貧民窟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父親,由12個人組成的陪審團要針對這起案件進行討論,如果大家一致認為男孩有罪,那麼男孩就會被判處死刑。

這部電影上映後引起了轟動,翻拍作品層出不窮。邏輯清晰的推理過程和具有藝術價值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拍手稱讚,一間很小的屋子內,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人要坐下來討論一個男孩的生死,這個劇情設計本身就很吸引人。

在這個過程中,以討論案件為主線,不同人物的背景差異和思維碰撞讓每位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環境設置單一卻不枯燥,人物心理變化豐富,豆瓣上超過40萬的人看過並打出了9.4的高分。

電影情節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本來12個人中有11個人認為男孩有罪,經過推理和討論案件的疑點越來越多,大部分人又選擇了男孩無罪。

這個時候有幾個人不肯改變想法,其中一位父親由於自己的兒子叛逆、離家出走,讓他對案件的被告男孩有很大的偏見,這讓我想到了《事實》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大多數人在做決策時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我想結合《十二怒漢》這部電影和《事實》這本書,談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做出正確的選擇。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01、情緒化的本能和負面思維會掩蓋事實的真相

電影開篇通過對稱式構圖展現出威嚴莊重的法院建築,交代了故事發生在法庭的背景。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被指控謀殺親生父親,法官聽完各方證詞後告訴陪審團需要他們談論案件的真偽,做出一致的決定,如果12個人都一致決定這個孩子有罪,那麼這個少年就會面臨最高的電椅刑罰。

此時的畫面定格在18歲男孩的面部特寫鏡頭,他緊張不安,充滿了恐懼,因為證詞都指向對他不利的一面。住在樓下的老人說自己聽到了父子倆的爭吵和打鬥,也看見男孩跑下了樓梯;住在對面的女人說自己親眼看到男孩拿刀刺向父親;男孩自己也解釋不清,他沒有不在場證明。

一切證據都指向男孩,這件謀殺案的結果似乎不言而喻。但是,因為法院的陪審團制度,需要12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提出自己的建議,基於良知做出判斷,所以還是要按照流程進行討論,一場精彩絕倫、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討論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12位陪審員來自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身份。當他們在法庭上聽完案件的審理後,心裡都有了結果,所以在第一次投票時11個人認為男孩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認為男孩無罪。

這時,其他人都表示無法理解,證據確鑿,為什麼還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在8號陪審員提出自己的疑問後,有的人開始認真思考案件的疑點,但也有人持有無所謂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的是3號評審員、7號評審員和10號評審員。

  • 3號評審員將自己跟兒子的矛盾投射到案件本身

3號評審員是一名公司老闆,他跟妻子白手起家,小有成就。叛逆的兒子跟他多次發生矛盾,親子關係劍拔弩張,一次爭吵後兒子離開了家,所以父子關係成為了他心中的難言之隱。

當他得知貧民窟的男孩殺了父親這一事件後,他將自己跟兒子的矛盾和憤怒投射到案件上來,父權讓他無法容忍孩子對父親的大不敬,於是他堅持己見,認定男孩有罪。8號陪審員和其他人都指出了現有證據存在的疑點,逐步的推理和分析,但是3號評審員毫無理性,堅持自己的看法。

《事實》這本書中提到當壞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他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咎於人的本能。

3號陪審員由於自己的原因就判定所有跟父親鬧矛盾的孩子都應該受到懲罰,他完全忽略了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一味地憑藉情緒去做決策,這不僅對被告不公平,同時也無法受到他人的尊重,說到底也是一個可憐人罷了。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 7號評審員一心只想看球賽,冷漠並且自私

7號陪審員是一個球迷,他一進房間就去擺弄風扇,隨後又去開窗戶。從他嚼口香糖、坐在桌子上的舉動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談論案件當回事,而是一心想著投完票就能去看球賽了。他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他根本沒有去想,他的投票是在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大家投有罪的時候,他也投了有罪,剛開始的選擇可以看做是他內心的第一判斷。之後,當局面反轉,選擇無罪的人數大於有罪時,為了儘快結束討論他又選擇了無罪。

這一次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出他根本不關心另一個人的生死,也沒有把良知當做準則。

天氣熱和心情煩躁都影響了他的判斷,反觀現實生活,有很多像7號評審員一樣的人,他們跟隨大眾做決策,因為各種因素影響自己的判斷,是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 10號評審員自以為是,帶有階級觀念,忽略事實真相

10號評審員也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堅持自己的階級觀念,認為貧民窟的孩子一定會做壞事,這起案件的兇手毫無疑問就是那個男孩。在討論的過程中,他不止一次的大喊大叫,無視其他陪審員提出來的“合理懷疑”,最後得到大家的孤立和疏遠,他的氣勢也隨之低落了很多。

《事實》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錯誤的思維認知:以偏概全。大意是說人們經常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以少數的案例來給整個群體下結論。

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村落裡的有幾間破敗的房子,就下意識認為這個村落肯定不富裕;我們生活在發達的城市,就認為所有的城市都應該如此;10號評審員認為貧民窟的孩子都有劣根性,於是他判斷孩子謀殺了父親。

們都知道有很多名人都曾經生活在貧民窟,他們一樣有所成就、被大眾所認可。所以,10號陪審員的自以為是在觀眾看來是多麼地諷刺。一個人如果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偏概全的去理解一切事物,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02、經典敘事和藝術表現手法下的情感表達

  • 經典敘事結構,符合大眾的期待,便於理解劇情

《十二怒漢》採用了經典的敘事結構,通過人物的對白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莊嚴的法庭上,法官帶著一絲不耐煩的情緒,輕飄飄的丟下幾句話就讓陪審團去談論結果。

隨著鏡頭的切換,12位陪審員坐在會議室內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投票活動,一開始只有8號陪審員認為被告無罪,原因是他覺得不能如此輕易地就判定他人有罪,至少也要進行認真的推理。

之後,8號陪審員提出自己的疑惑,住在樓下的老人真的聽到父子倆的爭吵嗎?兇器真的只有那個孩子擁有嗎?雖然沒有不在場證明,但是一定證明被告有罪嗎?

一個又一個的疑問打破了其他人的偏見和單一思維。這個時候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8號陪審員一人抵擋住巨大的壓力,正是體現了他對生命的尊重。

誰有權利把他人的生命當做草芥呢?經典的敘事結構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人物形象和矛盾衝突,將情感表達推至一個高峰。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 鏡頭語言和藝術表現手法展現出眾人的心理變化

典型的黑白劇情片,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和風格。故事發生的環境很簡單,就是一間屋子和一群人,偏向於舞臺戲劇藝術,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遠景、近景鏡頭的切換,將人物塑造地生動且富有活力,人物心理刻畫的相當精準。

比如陪審員們在討論住在樓下的老人是否聽到了父子倆的爭吵,一位年紀稍大的陪審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老人的證詞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不一定就是事實。在這個說法遭到質疑時,鏡頭給到老者一個仰視的特寫鏡頭,隨著音樂的襯托,顯示出老人堅定、權威的一面。

電影多處使用了各種景別,通過不同角度、不同類型的拍攝方法,巧妙的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寫。天氣的炎熱和屋內的沉悶讓眾人汗流浹背,同時也製造了壓抑、緊張的氣氛,在情節反轉後,適時的大雨又暗示著人們壓抑情緒的釋放。

情節一波三折,場景設計精巧,鏡頭切換巧妙,正是電影各元素之間的環環相扣和緊密聯繫,才能通過敘事和藝術表現手法將人物們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人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才能勇敢的提出不同意見,為弱勢群體發聲,一群人要通過這樣激烈的辯論才能為一個人的生存提供希望。電影關於生命、人性和良知的表達,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值得尊敬和學習。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03、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看完這場引人入勝、精彩絕倫的推理過程,除了感嘆電影劇本設計的精彩和藝術價值之外,我們也應該從中得出感悟和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①避免負面思維的影響,利用數據思考

負面思維會讓我們覺得世界變得越來越糟糕,這種錯覺讓很多人覺得焦慮,比如文中的3號評審員,他認為孩子們都該被嚴厲地管教,因為他們越來越不像話了。

事實上孩子的行為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著強相關,如果重視親子關係,善於引導孩子的情緒,處理好矛盾和衝突,那麼效果會更好。

其次就是要利用數據去思考,放到電影中也就是用事實說話。8號評審員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基於現實生活,猜測、推理和論證後才敢下決定。這也告訴我們,想要保持理智,可以通過觀察數據、利用事實作出判斷。

最後就是在生活中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思維環境,避免陷入盲從,遠離負面思維的影響,學會理智的判斷一件事的本質,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從《十二怒漢》到《事實》,談談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決策

②認識情緒化本能,遠離焦慮和憤怒

電影中的3號評審員經常通過大喊大叫與他人交流,他的憤怒影響他看待事物的眼光,情緒化本能的影響下,人無法冷靜的看待事物和行為背後的本質。就像大家已經拿出了更多的推理證據,他也一樣堅持自己的看法,差點跟其他評審員打起來。

認識自己的情緒化本能,比如說憤怒、焦慮和恐懼。在情緒的支配下,我們很容易情急生亂,做出錯誤的決策。解決辦法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可以通過心理暗示和深呼吸的方法做到。

最後,就可以理智的看待事物,堅持瞭解基礎的數據或者是經過論證的事實,利用已知的有價值的信息做出自己的決定。

③掌握實事求是的方法,作出有效決策

如果我們想要掌握實事求是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虛心求教,對所有的事情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知,就會避免自己從單一視角去看待事物、得到片面的認知。

其次,認同實事求是的世界觀,腳踏實地的驗證結論。最後,不要把錯誤歸咎於他人,尋找事件本身的原因,系統地摸索本質。

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敬畏生命、尊重真相,拿出自己的良知和悲憫,而不是冷漠的對待一切。《十二怒漢》這部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最佳劇本和豐富的視聽效果,更在於故事主題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關於人性、良知和責任感,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