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書摘:學校是休閒,教學是紀律

▲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文中,從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入手,考察了想象力與情感、文學的關係,並將神話中所蘊含的豐富想象力看作文學藝術創作的首要心理動力。他認為,在文學創作中,情感與想象都很重要,但相比較來說,想象更重要。


▲人類之所以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並解決各種問題,主要依靠的不是個人智慧,而是“累積性的文化適應”(cumulative culture adaptation),以及更長時間維度下,不同文化之間的達爾文式的自然選擇過程。這裡的“文化”主要是指各種社會規範和道德價值。《人類的價值》


▲人類最常用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瞭解事物的前因後果,而是模仿那些已掌握了有用的地方性“秘訣”的人。博伊德認為,選擇會偏向這種心理機制,以致大多數人會因為周圍人都信奉某個事物,而去信奉同個事物。事實上,他認為,即便是在最簡單的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社會中,獲得所需工具和知識過程的複雜程度也遠遠超出了個體能力。文化是累積性的、地方性的隱性知識的“儲藏室”。累積性文化進化是人類最大的,也是最獨特的優勢。


▲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巖寺見有松一樹;奘立於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卻東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回。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松為摩頂松。《中國古典詩歌講稿》


讀書日書摘:學校是休閒,教學是紀律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蘇東坡)《中國六大古典小說識要》


▲我近來看見兩段文章,覺得是青年作者應該懸為座右銘的,寫在下面給你看看:一段是從托爾斯泰的兒子Count llya Tolstoy所做的《回想錄》(Reminiscences)裡面譯出來的,這段記載托爾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修稿時的情形。他說:“《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報Vyetnik時,底頁都須寄吾父親自己校對。他起初在紙邊加印刷符號如刪削句讀等。繼而改字,繼而改句,繼而又大加增刪,到最後,那張底頁便成百孔千瘡,糊塗得不可辨識。幸吾母尚能認清他的習用符號以及更改增刪。她嘗終夜不眠替吾父謄清改過底頁。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潔的清稿擺在桌上,預備他下來拿去付郵。吾父把這清稿又拿到書房裡去看‘最後一遍’,到晚間這清稿又重新塗改過,比原來那張底頁要更加糊塗,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愛,真對不起你,我又把你謄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發出去。’但是明天之後又有明天。有時甚至於延遲幾禮拜或幾月。他總是說,‘還有一處要再看一下’,於是把稿子再拿去改過。再謄清一遍。有時稿子已發出了,吾父忽然想到還要改幾個字,便打電報去吩咐報館替他改。”朱光潛《讀寫指要》


▲在文藝方面手眼必須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寫作的甘苦,對於旁人的作品就難免有幾分隔靴搔癢。很顯著的美醜或許不難看出,而於作者苦心經營處和靈機煥發處,微言妙趣大則源於性情學問的融會,小則見於一字一句的選擇與安排,你如果不曾身歷其境,便難免忽略過去。克羅齊派美學家說,要欣賞莎士比亞,你須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亞的水準。他們理應補充一句說:你無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亞的水準,除非你試過他的工作。莎士比亞的朋友本·瓊森說得好:“只有詩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詩人,才配批評詩。”


▲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創造,一件難做的事做成了,一種悶在心裡的情感或思想表現出來了,自己回頭一看,就如同上帝創造了世界,母親產出了嬰兒,看到它好,自己也充分感覺到自己的力量,越發興起鼓舞。沒有嚐到這種快慰的人就沒有嚐到文學的最大樂趣。


▲據說在希臘語中,“神話”一詞即有“寓言”之意。伊迪絲·漢密爾頓說:“神話學家使一個恐怖的世界轉變成為一個美麗的世界。”《神在人間的時光》


▲小時候,每個人都聽過很多有趣的傳說,大都是關於我們的祖先的。這些故事之所以被稱為傳說,是因為它們經過一代代人口頭相傳。每一代人在講述這些故事時,為了吸引聽眾,都會做一些小小的改動,或誇張,或懸疑,或搞笑,或推理……慢慢地,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離奇,也更容易流傳。我們通過這些故事認識自己的祖先,瞭解自己的過去。有時我們或許會翻翻自己的族譜,甚至能看到祖先的照片或畫像,但如果沒有這些故事,祖先的照片或畫像將變得毫無意義。《多米尼克的記憶魔法書》


▲據說凡人一旦喝了Lethe(忘卻之河,冥府中五條河流之一)裡的水,就會永遠失去人世間的記憶。(相當於中國神話裡的孟婆湯。——編者注)從這些神話故事不難看出,在古希臘,人們已經相信,記憶是一切靈感的基礎,失去記憶等同於失去生命。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會曲解我們對於往事的記憶,打個比方,當我們不喜歡某個人時,就容易誇大並記住那些對他不利的事件;或者我們會刻意壓制對於痛苦往事的回憶。


▲如果你需要記住的是一篇雜誌文章,無論你使用什麼記憶技巧,我都建議你考慮“五次重複法則”,即分別在記憶之後的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和一個月的時間節點重複這篇文章。


▲文明滿足了人類從生活的隨機事件中創造出某種秩序的需要。與自己種植糧食相比,史前時代的狩獵和採集更不可預測。隨著食物、住所、安全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人們有了充分的時間來從事其他更高級的活動,比如藝術、音樂、寫作和閱讀。當不用再擔心日常的生存需要時,人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周圍世界。“學校”這一概念便是人們在尋求更多地瞭解他們的世界的過程中演化而來的。學校一詞可以追溯到希臘,意思是“休閒”。在當時的希臘,有一小群人可以讓別人替他們工作,所以他們有時間和閒暇來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對學習者進行“引導”。用作名詞的紀律源於拉丁語,意思是“教和學”。《自由學習》


只見一個媳婦端了一個盒子站在當地,一個丫鬟上來揭去盒蓋,裡面盛著兩碗菜,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幫子不語。眾人先還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湘雲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噯喲”。寶玉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掌不住,口裡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他的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姐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掌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劉姥姥拿起箸來,只覺不聽使,又道:“這裡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個兒。”眾人方住了笑,聽見這話,又笑起來。賈母笑的眼淚出來,只忍不住,琥珀在後捶著。賈母笑道:“這定是鳳丫頭促俠鬼兒鬧的!快別信他的話了。”那劉姥姥正誇雞蛋小巧,鳳姐兒笑道:“一兩銀子一個呢,你快嚐嚐罷,冷了就不好吃了。”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那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親自去揀,早有地下的人揀了出去了。劉姥姥嘆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眾人已沒心吃飯,都看著他取笑。賈母又說:“誰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又不請客擺大筵席!都是鳳丫頭支使的,還不換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預備這牙箸,本是鳳姐同鴛鴦拿了來的,聽如此說,忙收了過去,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鳳姐兒道:“菜裡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的出來。”劉姥姥道:“這個菜裡有毒,我們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盡了。”賈母見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過來與他吃。又命一個老嬤嬤來,將各樣的菜給板兒夾在碗上。《紅樓夢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