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本文中第一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东周借魏国、韩国、赵国交恶的势力,成功获得秦国的支持;第二个事件讲述了西周国君离间东周君臣关系,成功解决西周敌人的故事。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公元前257年,魏国、韩国、赵国三个诸侯国联合在一起与秦国断交。东周国君发现了与秦国接近的机会,于是派遣丞相出使秦国,想借此与秦国建立密切的关系。然而周丞相不情愿出使秦国,他认为,东周弱小,如果自己出使秦国,一定会被秦国看轻。鉴于此事,他身边的一个谋士就对周丞相说:丞相大可不必担心此事,现在正是魏、韩、赵与秦交恶时期,我们东周可以将三国的信息及时告诉秦国,然后告诉秦王,东周坚定的支持秦国的一系列政策方针。若此的话,秦王必定重视丞相,同时也会与东周交好了。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目前我们东周大王的儿子周最在齐国做官,现在又与秦国搞好了关系。所以我们大周有两大诸侯支持,可以无忧了。丞相欣然赞同,依此策略实施,果然与秦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另一事件则发生在东周与西周之间的事,昌宫被东周国君派到西周,负责在西周搜集情报。不断将西周信息传送给东周。昌宫回到东周后,将西周的国情、政策等一系列绝密情报汇报东周国君,并告诉国君,根据西周目前的情况,过不了多久就要覆灭了。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东周国君很高兴,重赏大臣昌宫,该事件传到了西周朝堂,整个朝堂议论纷纷、流言四起,西周国君大怒,发誓要杀掉昌宫。问手下大臣该怎么办,其中一个大臣冯旦说:大王,我有办法杀掉他,请大王给我数十金,我派人送到昌宫那里,然后感谢他为大王办了如此重要的事情。我故意将此事透露给东周边关将领,他们知道后一定会将此事汇报给东周国君,如此一来,东周国君一定会杀掉昌宫的。

西周君大喜,按照冯旦的计策而实施,不出所料,成功借东周国君之力杀掉了自己憎恨的昌宫。

原文所描述的战国时期的两个事件,一个是东周国君借赵、韩、魏与秦国交恶这个力,成功与秦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另一个事件是西周国君离间东周臣关系,借东周国君的力成功杀掉自己憎恨的敌人。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两者都是借力,借力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只是一个借力是为了获得利益方的支持,另一个借力则是为了除掉自己的敌人。

同是借力,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然而我认为诸如第一个事件那样的借力方式是值得我们倡导的,而诸如第二件事之类的借力则不值得倡导。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追溯历史,我们在了解古代的先贤如何利用他们的智慧处理事情的同时,作为继任者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借鉴前人的精华,当然,毫无疑问,这些历史人物也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事情,而这些处理方式,我们就该果断摒弃。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个道理。你们觉得呢?

周王处理各诸侯及属臣事件可以看出:借力既可以得势,又可以杀人

我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身边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若你遇到此类事情,你该如何选择?或者在要解决一件事时,是不是会想到借力这个解决方案呢?如若想到了,只要有利于大众的借力,我们一定要大力提倡。但诸如第二件历史事件那样,我认为应该加以抑制,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