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神農架國家公園 攝影:@細草穿沙

在空靈的山裡,

樹也是空靈的。

1

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某一年中央美院的階梯教室裡,英國著名攝影師Michael Kenna第一次來到中國做演講。他一開始介紹了自己使用的兩臺相機,一臺是哈蘇中畫幅6*6的膠片機,另外一臺是LOMO塑料玩具相機。這臺玩具相機幾乎沒有任何參數調節功能,只能簡易的調節近,中,遠三個對焦檔位。

臺下觀眾除了中央美院的學生,還有一部分來自社會上的攝影愛好者。在提問環節裡,一位穿著攝影馬甲的大爺說:請問,您這張照片用什麼參數來拍攝的?光圈,快門,感光度分別是多少?

Michael Kenna很認真地回答了他的問題,但又補充了一句:“我覺得攝影裡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參數。”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Michael Kenna 作品

大爺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您那張照片是用什麼參數拍攝的?Michael Kenna說這張就是那個玩具相機拍攝的,沒有任何參數可言, 同時他又強調了一句:“參數這件事不是很重要。”

大爺顯得有些焦躁,坐下來後嘟囔著:“老說拍攝參數不重要,這怎麼能不重要呢?參數就是最重要的事。“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Michael Kenna 作品

其實這故事,在攝影愛好者裡比較常見。大師有掌握了大爺沒有掌握的知識,不用在意參數,一樣可以拍出好的作品。而大爺可能沒有掌握這樣的知識,參數就成了唯一可以依賴的標準。所以,分歧就產生了。

認知分歧,其實源於他們掌握的知識,與自己的認知不同。

2

我對這個問題特別感同身受,這些年接觸了很多處在不同階段的攝影愛好者,結合自己的成長思考,繪製了一個攝影愛好者成長心理圖。(參考自:鄧寧-格魯格心理效應)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點擊圖片放大

人能做理性正確的判斷,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

對要判斷的領域,有相對全面,完整的知識結構作為理性判斷的支撐。

講個案例:旅行時,一個遊客給我搭訕說:你看我這手機拍的,是不是和你相機的畫質一樣好? 我微笑著回答:是的,你拍得很好。

之所以沒有否定他,是因為兩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對等,人潛意識會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同樣,在我不專業的領域,自己也會常常固執的堅持。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Michael Kenna 作品

每個人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都需要一個契機,才能有這樣的轉變。這個契機可能是一個人,一張照片,一次講座,一次旅行,一次比賽。

2004年,我用自己工作的第一個月工資買了一部單反時,欣喜萬分,覺得這部相機拍出的照片要比在大學時使用的相機好太多。後來,在接觸更高級的器材,學習更高階的知識後,認知隨之改變。

3

但知識與器材,都只是工具。那位Michael Kenna 著名攝影師,成就他的,既不是相機,也不是參數,而是他的人。

當人們分析一張照片,一幅畫,一部電影,一首音樂為什麼好時,會從很多角度去分析,但卻常常忽略了人。

就像研究達芬奇,會研究他的畫筆,他的顏料,他的技法,卻很少有人關心,達芬奇是誰,他喜歡什麼,想什麼,他經歷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攝影百問|你處在攝影的什麼階段?

拍攝地:神農架國家公園

人,是沒有辦法用公式計算的變量。

每次發照片,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用的什麼相機,什麼鏡頭。卻很少有人問:你拍這些的時候是什麼感受。

Michael Kenna 的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那部玩具相機拍攝的。在他那個階段,知識與器材,已經成了發現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工具,而照片,就是這個內心世界的呈現。

攝影成長之路圖釋上的第三個階段,其實是開悟之路,是看見自己的過程。

突然想起禪宗裡一段話: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