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很可怕吗?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近期小朋友们看视频学习的时间很多,所以大家对纸板读物需求大增,《万物》杂志每天都收到大小朋友的催促,这一期杂志什么时候发啊?还有没有其他的读物来推荐啊?

今天万小物带来一套出版了60年仍然畅销的科学书籍,Let's Read and Find Out Science,它不仅受到大家的喜欢,还成为了美国小学生科学启蒙的NO.1,书籍来自世界著名出版社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

科学很可怕吗?

主编是美国Hayden天文馆馆长Franklyn M. Branley及知名幼教专家Dr.Roma Gans,还包括国外数十位一流科学、文学、教育、插画家联合创作,力求将各方面做到尽善尽美。

科学很可怕吗?

Let's Read and Find Out Science的主创们除了在专业度上下的功夫,花最多功夫的地方就是趣味性。这套书籍推出60年依然能够长期畅销不是没有理由的:它就是让孩子们

不再害怕科学

他们从切入角度、人称、描述方式及图例四个方面,彻底解决了科普书籍生硬枯燥的特点。

科学很可怕吗?

这两套是《气候环境》系列、《气象灾害》系列

,难度以Level 2为主:

更有挑战性的科学概念,加入了动手、动脑的延伸阅读内容,适合6-12岁。

气候环境系列 L1(1册)+L2(5册

围绕气候、季节、风雨雷电,涉及自然科学、地理等,主要揭秘气候环境的奥秘。

科学很可怕吗?

气象灾害系列 L2(5册)

围绕灾害的形成原理、灾害的影响力、如何在灾害前预防和怎样在灾害中自救这“灾害4问”展开,有多个手操小实验、历史事件科普、知识拓展tips等。

科学很可怕吗?科学很可怕吗?

气候环境系列

切入角度

激发孩子科学潜能

求知欲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源动力。

科学很可怕吗?

气象学家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热气球是怎么飞起来的?

海里的温度为什么和陆地差那么多?

...

作者从这些让孩子好奇的问题引出要讲解的概念,那么学习就是求知,而不是被动接受了。

人称

贴近孩子视角 科学就在身边

奇怪的声音是..

一个人睡,小被子裹得紧紧,总感觉有刁民要害朕!这个时候外面传来像人哀嚎一般的声音...

科学很可怕吗?
科学很可怕吗?

今天天黑的好快!

夏天放学的时候天还亮着,而同一时间冬天就天黑了是为什么呢?

以孩子视角解答日常生活中观察、经历的现象,非常有代入感,能够引发共鸣,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也会更深刻。

描述方式

简单句子表达复杂概念

科学很可怕吗?
科学很可怕吗?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单孩子读起来很容易懂,学到的这些词句更加可以在生活中就能直接用起来。

图例

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尤其是小学生“理性思维不足,而感性思维丰富”的认知特点,通过插图更能辅助理解。

地球气压无处不在

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体内的空气以同样的力量向外发力。

科学很可怕吗?科学很可怕吗?

天气转暖

暖空气推动冷空气,形成一道暖锋,暖锋很缓,说明移动的慢,此时浮云会布满天空。

掌握优秀学习思维

体验式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物体表面温度

太阳照射下,物质的温度会有很大的差异。真的是这样吗?去太阳下摸摸看就知道啦!

科学很可怕吗?

只是从书本上学习的刻板道理,很难理解和记住。直接观察和感受是最好的方法!

实践式学习

建立超前学习思维

科学很可怕吗?

公转自转很难懂?

用一个橘子、一支笔、再加一个手电筒,就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啦。

观察和感受阶段之后,开始让孩子从一个自己就能跟着做的实验中,接触到“

用实验去论证科学原理”这样的思想和方法。

科普安全小知识

安全隐患常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冰雹天要保护头部,不要被砸到哦!

科学很可怕吗?科学很可怕吗?

雷雨天小朋友们最好不要出门玩耍!

书末惊喜拓展

书末还有与该书主题相关的动脑问题、动手操作的简单小实验及可作为延伸阅读的相关信息,让知识的吸收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拓展阅读

科学很可怕吗?科学很可怕吗?

简单小实验

气象灾害系列

实践性教学

抽象概念具体化

直接观察和感受是最好的方法!

对于每一个复杂难懂的概念,书中都提供了可行的生活小实验,比如说“波”,这是一个极为抽象的科学概念。

科学很可怕吗?

△如何感受波的存在?把尺子放在耳畔,拍动另一边,你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波存在的证据

科学很可怕吗?

△纵波和横波是什么形状?它们就像你上下晃动或侧翻绳子时形成的波纹

这里并没有正式学习“波”的定义、概念,但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波是什么”“纵波、横波的形状”都生动地体现了出来。让波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变成一个能被鲜活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生动讲解图例

复杂问题简单化

风和云的形成,如果只是靠文字描述,理解起来费劲。

Hurricane Watch 一书,利用箭头示意图、原理归纳图将这一过程加以形象化、“动态化”。

科学很可怕吗?

风的形成:

①海上的空气变热,海水随之蒸发

②水蒸气上升

③冷空气趁机灌入,形成了风

科学很可怕吗?

记住云的形成只需4步:

①暖空气上升

②暖空气冷却

③水蒸气凝结

④凝结形成云

根据知识特点,绘制出相应的讲解图例。清晰、直观呈现原理内容,为阅读做了减法。

描述方式

通俗易懂

考虑到儿童的英语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这套书用日常用词简单句型,通过比拟手法描述一个个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过程。

Earthquakes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大陆的移动的:

科学很可怕吗?

△大陆的移动速度就像你手指甲变长的速度一样慢,以至于我们都感受不到这些细小变化

Tornado Alert一书中是这样描述龙卷风的:

科学很可怕吗?

△云越来越大,变成了漏斗形状。小心!这个“漏斗”可能就是龙卷风

轻轻松松 建立学科自信

这套书还涉及自然科学、地理、历史等多个科目。

板块运动:板块和板块之间会上下挤压或者平行移动,这会造成地震:

科学很可怕吗?

地球构造:地球由内向外的结构为"地核-外核-地幔-地壳"。

科学很可怕吗?

风向分布:飓风在不同的地域发生,称呼也不同:

科学很可怕吗?

北太平洋西部——台风(Typhoons)

大西洋西部——飓风(Hurricanes)

印度洋——气旋(Cyclones)

这些内容和初高中的课程教学大纲多多少少有些重合。

科学很可怕吗?

△2018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截图

书中还列有多个历史事件,帮孩子以史为鉴。

科学很可怕吗?

△1906年地震,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发生地震。洛杉矶及其周边崩塌瓦解,城市烧毁。

科学很可怕吗?

△1974年的龙卷风,密苏里等数10个州,24小时内315人遇难。

灾害无情 小身躯也能自救

从简单的情景设定开始,慢慢过渡到更深入的灾害科普。缓解大多数孩子对科普读物天生就有的抗拒心态。

比如在Hurricane Watch一书中,就是从一家人看天气预报开始为“飓风是什么”做铺垫。

科学很可怕吗?

对于没有见识过灾害的孩子来说,

大量的写实插画代入感强烈,插画的细节描写更能让他们体会到灾害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科学很可怕吗?

△洪水过后,地下室被淹没,房屋也随水漂走

科学很可怕吗?

△地震的时候,树木东倒西歪,窗户玻璃碎裂,房顶被掀开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防灾贴士:

在灾害来临前,孩子们知道应该做哪些准备:准备应急物品,食物、手电筒、毛毯...

科学很可怕吗?

龙卷风来临,在室外可以躲进防风地窖/地下室:

科学很可怕吗?

如果在家,远离玻璃,趴在楼梯下;如果在学校,听从老师指挥,贴紧内墙,双手抱头屈膝:

科学很可怕吗?

手操实验 内化科普知识

与主题相关的简单小实验。在Flood Warning 一书中,作者将大地比作海绵,以此来阐述洪水爆发的原因。

科学很可怕吗?

书末也提供了“海绵实验”来加深理解。

科学很可怕吗?

热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饰演邓超儿子的马飞困在洪水中,就是靠积累的科学常识,用拆下来的木板完成了自救。

科学很可怕吗?

水中自救的办法,这套书也给到了明确的答案。

Transport Power!实验中,通过测试孩子就能知道哪些材料在水中可以漂浮,哪些会下沉。如有意外,可以判断哪些东西可以帮助自己。

科学很可怕吗?

除了自然灾害的知识外,还将知识拓展、专有名词英解等融于整套书中。完整地、多层次、多角度体现了科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书的内页会不时穿插科普Tips:

科学很可怕吗?

△世界上最湿润和最干燥的地方分别是哪里?

书末也会有额外的内容拓展:

科学很可怕吗?

△地震知识拓展,丰富和补充书本内容

科学很可怕吗?

△英解词汇表,用词简单,生词难词各个击破

好玩又有趣的科学书籍读起来吧!

气候环境系列 L1(1册)+L2(5册

围绕气候、季节、风雨雷电,涉及自然科学、地理等科目

,主要揭秘气候环境的奥秘。

气象灾害系列 L2(5册)

围绕灾害的形成原理、灾害的影响力、如何灾前预防和怎样灾中自救展开,有多个实验、历史事件科普、知识拓展tips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