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量足价稳 云南虽遇干旱但“囤粮”大可不必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个别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导致国际粮价上涨,国内也一度出现“囤粮”的情况。针对群众的疑虑,相关部门纷纷表示,国家粮食供应充足,国际粮食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有限,从而向国内民众传递粮食安全无虞的信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虽然,近期以来,受高温少雨气候的影响,云南农业旱灾发展迅速,但从全局来看,国内粮食丰收基础稳固。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回应说,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现在没有必要抢购囤积,“粮食还是吃新的好”。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保障绝对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达到472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云南省财政厅也表示,云南省粮食储备库存近400万吨,可以保障全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4个月;食用油库存近9万吨,可以保障全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1个月以上。这些数据,足以打消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的焦虑。供大于求必然价稳。消费者完全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大可不必抢囤粮食。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各方全力保障下,粮食供给随买随有,吃新鲜的粮食无虞。

应该看到,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少量进口旨在调剂品种。大米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2.3%。进口粮食,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这些年来,国家一直重视群众“米袋子”的充足与安全,故而盲目的“囤粮”实非明智之举。像当年日本“核泄漏”事件,群众疯狂抢购、积囤食盐,不久前“双黄连”系列的药品供不应求,甚至“双黄连”兽用药也被抢售一空,实属滑稽。非常时期,“囤货”和“从众”都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应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复情绪、获取力量,有利于增强定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事实,讲明危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辨别力、判断力,不为谣言所动,以制止不理智的囤积行为。

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有关部门更要加紧市场监测,对造谣生事、恶意哄抬价格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向社会释放正确的信号,立即辟谣止谣。为了确保群众“米袋子”的安全与充足,相关部门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层层落实责任,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戴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