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滿屏的推薦書籍、花樣的直播看書,可是先別急,問問你自己,讀書到底教會了你什麼?

  康輝讀《小王子》

  在央視《陪你讀書》節目中,康輝推薦了《小王子》。他說,第一次讀《小王子》是八歲,彼時的他難以理解其中深意,唯一感興趣的情節是小王子在沙漠遇見了一隻狐狸。

  他在想,這隻狐狸會變成美女嗎?最後和小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像《格林童話》的結局一樣。

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等到2005年,康輝已經三十多歲,《小王子》中的一句話卻再次觸動了他。

  “我當時太年輕,還不懂得去愛她。”

  在那一年,康輝的父親去世,他終於懂得這一句中的愛,不僅僅指愛人之間的愛。而曾經的他,對於生命當中那些獨一無二的人,並沒有懂得怎麼去愛。

  康輝那一年從《小王子》中知道,“其實愛需要學習”。

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朱廣權讀《楚亡》

  在央視《讀書》節目中,朱廣權推薦了《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他說,作者李開元先生是個偵探。

  朱廣權介紹,以項羽烏江自刎為例,史書記載,有五員悍將分得了項羽的屍身,分成五塊去邀功請賞,最後都封了侯。作者李開元先生對這五個人進行了嚴格的“政審”來考核他們的出身和後來的發展。其中有個人很特別,名叫楊喜。

  楊喜的侯位傳到他的第五代子孫楊敞的時候,他的妻子正好是司馬遷的女兒,所以作者想象楊敞和老丈人司馬遷在酒桌上喝到酒酣耳熱之際,會把自己的家族歷史添油加醋地講給他聽,這或許便成了《史記》中的記載。

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但朱廣權讀到這兒,他在想,這樣的口述歷史是真的嗎?或許項羽並沒有死,當時殺項羽的人可以故意指錯,將他身邊模樣相似的大將說是項王,於是大家蜂擁而上,將他的屍身分成了五塊,而真正的項羽呢?從此隱姓埋名,相忘於江湖,這些都可能發生。

朱廣權:你不能以為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最後,朱廣權說,他的啟發之一便是“確定性變得不那麼確定”。確實,對於那些無法親眼見證的歷史,怎樣去給定一個確定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挑戰歷史的極限”。

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讀書到底教會了你什麼?

  再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是像康輝一樣,幼時懵懂參不透書中奧妙,長大後才幡然醒悟人生真諦。

  還是和朱廣權一樣,從書中展開聯想,以史鑑今。

  一千個人讀一本書大概都能有一萬個答案。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4月20日對外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9年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這兩個數據與去年相比皆有所下降。

  報告還顯示,使用手機的時間在日漸增長——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100.41分鐘,比2018年增加了15.54分鐘。

讀書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康輝、朱廣權這樣說

  有人說,我每天都看大量公眾號文章,這樣不算閱讀嗎?

  有人說,紙質書籍不再是唯一,我可以“聽”書,這樣不也是在讀書?

  有人說,我看各種長視頻、短視頻,一樣能獲取知識,這樣為什麼不算讀書?

  反駁的話語也是鋪天蓋地,碎片化閱讀不算閱讀、讀紙質書才算讀書、看書才能記住......

  誰對誰錯大概還需要留給時間去回答,相較於怎樣去閱讀,或許從閱讀中獲取了什麼才更值得我們深思。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現在,倒不如說“我思故我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